永发信息网

古代有哪些时间

答案:2  悬赏: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03-21 21:29
  • 提问者网友:龅牙恐龙妹
  • 2021-03-21 15:21
古代有哪些时间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愁杀梦里人
  • 2021-03-21 15:53
古人最常用的计时用语是「辰」,也称「时辰」。他们将一昼夜分成十二个「时辰」,并给每一个「时辰」取名,也就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每日「时辰」从子时(相当於现在我们说的夜里十一点钟到一点钟)开始,到亥时(相当於夜里九点钟到十一点钟)结束。古人说一个「时辰」就是现在的两个小时,半个「时辰」就是一个小时。「时辰」是古人记时方法中相对精确的。
古人计时也说「刻」,这一时间概念源自於中国古老的计时工具日晷和漏壶。日晷是在一圆盘当中垂直竖立一杆,利用阳光下立竿投影的移动来记时,并以盘上刻痕为时间标记,即所谓的「晷度曰刻」(见《古今韵会举要》)。漏壶也是利用刻度计时的。漏壶有不同样式,但都以壶内箭标的上浮或下沉来显示时间,箭标上有刻度,所以漏壶也称为漏刻。
最初用漏壶计时,一昼夜有一百「刻」,故古人言中的「刻」和我们现在说的一刻钟在时间长短上是有出入的,直到清代改一百刻为九十六刻才完全等同现在说的十五分钟。至於古人说的「一时一刻」(或「一时三刻」),和我们现在说的「一时半会儿」一样,并非精确的时间,只是表示「短时间」的意思。
在明清小说中我们常看到有用「一盏茶」和「一炷香」来表示时间的,它们有一个共同的特徵,那就是在没有专门计时用具的情况下,古人用做一件事所耗费的时间来作为计时的单位,而这件事又必须是人们生活中最常见的,并容易在人们头脑中形成时间概念的。
中国人自古就有喝茶的习惯,所以用喝茶的时间来计时是很自然的。古人称喝茶喝酒用的小杯子为「盏」,所以才叫做「一盏茶」时间。寺庙是老百姓常去的地方,烧香又是寺庙里最常见的宗教仪式,所以燃烧「一炷香」的时间也成了人们常用的表达时间段的用语。
无论「一盏茶」还是「一炷香」时间,指的都是大致的时间。喝一盏茶时间可长可短,一般是在茶凉之前喝完;香也有长短,燃尽的时间也无一定,但一般认为是在半个时辰,即一个小时左右,应该比「一盏茶」的时间长。
「歇」也是古人表示时间的用词,有「一歇」和「半歇」的说法,意思差不多,都是「一会儿」的意思。例如《水浒传》十五回,说阮小二哥几个把「三只船厮并著划了一歇,早到那个水阁酒店前」;二十三回中又说武松「半歇儿把大虫打作一堆」。如今在江南的一些方言中仍保留了「歇」的这一层意思,如上海话「一歇歇」,意为短时间。
古人将夜里的时间划分为「五更」,用敲击梆子来表示「更」时的转换。每更约两个小时,称为一个「更次」,而它也就成为人们夜间计时的用语。例如,《水浒传》第十回说林冲「投东去了两个更次,身上单寒,当不过那冷。」
此外,在佛教经典中,也有一些特殊的表示时间的用语,如「弹指」、「瞬」、「念」、「刹那」等。「弹指」指捻弹手指作声,比喻时间很短,其余三者就更短了,有说二十「瞬」为一「弹指」,二十「念」为「一瞬」。「刹那」最短,一说九十「刹那」为一「念」,也有说是六十「刹那」。
这些佛学中的时间概念是无法用作实际计时的,但却对中国的文化和文字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至今人们还在使用它们所代表的时间意境,如「一刹那」、「一念之差」、「瞬息万变」、「弹指一挥间」等等
全部回答
  • 1楼网友:持酒劝斜阳
  • 2021-03-21 16:28
现时每昼夜为二十四小时,在古时则为十二个时辰。当年西方机械钟表传入中国,人们将中西时点,分别称为“大时”和“小时”。随着钟表的普及,人们将“大时”忘淡,而“小时”沿用至今。 仿制的古代计时器—铜刻漏古时的时(大时)不以一二三四来算,而用子丑寅卯作标,又分别用鼠牛虎兔等动物作代,以为易记。具体划分如下:子(鼠)时是十一到一点,以十二点为正点;丑(牛)时是一点到三点,以两点为正点;寅(虎)时是三点到五点,以四点为正点;卯(兔)时是五点到七点,以六点为正点;辰(龙)时是七点到九点,以八点为正点;巳(蛇)时是九点到十一点,以十点为正点;午(马)时是十一点到一点,以十二点为正点;未(羊)时是一点到三点,以两点为正点;申(猴)时是三点到五点,以四点为正点;酉(鸡)时是五点到七点,以六点为正点;戌(狗)时是七点到九点,以八点为正点;亥(猪)时是九点到十一点,以十点为正点。仿制的古代计时器—铜刻漏古人说时间,白天与黑夜各不相同,白天说“钟”,黑夜说“更”或“鼓”。又有“晨钟暮鼓”之说,古时城镇多设钟鼓楼,晨起(辰时,今之七点)撞钟报时,所以白天说“几点钟”;暮起(酉时,今之十九点)鼓报时,故夜晚又说是几鼓天。夜晚说时间又有用“更”的,这是由于巡夜人,边巡行边打击梆子,以点数报时。全夜分五个更,第三更是子时,所以又有“三更半夜”之说。时以下的计量单位为“刻”,一个时辰分作八刻,每刻等于现时的十五分钟。旧小说有“午时三刻开斩”之说,意即,在午时三刻钟(差五分钟到正午)时开刀问斩,此时阳气最盛,阴气即时消散,此罪大恶极之犯,应该“连鬼都不得做”,以示严惩。刻以下为“字”,关于“字”,广东广西的粤语地区至今仍然使用,如“下午三点十个字”,其意即“十五点五十分”。据语言学家分析,粤语中所保留的“古汉语”特别多,究其原因,盖因古中原汉人流落岭南,与中原人久离,其语言没有与留在中原的人“与时俱进”。“字”以下的分法不详,据《隋书律历志》载,秒为古时间单位,秒以下为“忽”;如何换算,书上没说清楚,只说:“‘秒’如芒这样细;‘忽’如最细的蜘蛛丝”。返回古时计时工具有两种,一是“日晷”,二是“漏”。日晷是以太阳影子移动,对应于晷面上的刻度来计时。日晷不用说了,大家应该在北京故宫里和观象台上见过。漏是以滴水为计时,是由四只盛水的铜壶组合,从上而下互相迭放。上三只底下有小孔,最下一只竖放一个箭形浮标,随滴水而水面升高,壶身上有刻度,以为计时。原一昼夜分100刻,因不能与十二个时辰整除,又先后改为96,108,120刻,到清代正式定为96刻;就这样,一个时辰等于八刻。一刻又分成三分,一昼夜共有二十四分,与二十四个节气相对。注意,这分不是现时的分钟,而是“字”,在两刻之间,用两个奇怪符号来刻,所以叫做“字”。字以下又用细如麦芒的线条来划分,叫做“秒”;秒字由“禾”与“少”合成,禾指麦禾,少指细小的芒。秒以下无法划,只能说“细如蜘蛛丝”来说明,叫做“忽”;如“忽然”一词,忽指极短时间,然指变,合用意即,在极短时间内有了转变。
我要举报
如以上回答内容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点此我要举报以上问答信息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