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表现爱国主义精神的人有哪些
答案:6 悬赏:1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07-18 11:32
- 提问者网友:心牵心
- 2021-07-17 16:16
郑成功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逃夭
- 2021-07-17 17:00
爱国主义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赖以生存与发展的一种基本精神,是有国有家者普遍具有的一种情感和道德准则。但是,爱国主义是一个历史范畴,它有具体的对象、内容、形式。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爱国主义传统源远流长,其表现形式广泛,诸如保持民族大节,捍卫国家尊严,维护疆土完整,心怀天下,眷恋母邦,忧国忧民,为民请命,勇于革新,振兴中华,等等。作为中华民族精神的组成部分,中国古代爱国主义具有三个鲜明的特点。
其一,“胸怀天下”是中国古代爱国主义精神的重心所在
中国古代有“天下”的称谓,也有“邦”、“国”、“国家”的称谓。“国家”和“天下”的概念交叉较多,但是“天下”的概念相对具有更多的社会意义和公共性。这是古代爱国仁人志士乐道“天下”、常将自己的使命感与“天下”相联系的原因。至于“国家”,其具体政治情境决定它只是爱国主义的内涵之一。
春秋时期的先哲们考虑的“善治”是以“天下”为本位的。以《老子》为例,五千言中“天下”涉及29章,共出现55次,“国家”仅出现2次。孔子、墨子、庄子、孟子等都是以“天下”为己任的思想家,他们的政治视野是以全天下大局为范围的。荀子说得好:“国,小具也,可以小人有也,可以小道得也,可以小力持也;天下者、大具也,不可以小人有也,不可以小道得也,不可以小力持也。国者、小人可以有之,然而未必不亡也;天下者,至大也,非圣人莫之能有也”(《荀子·正论篇》)。
在古代爱国主义中,“天下”概念相对具有超越君国朝廷和宗法集团狭隘利益的特点。这就确立了“民为邦本”的纬度,在先秦诸子百家中,“天下”占有最高的位置。实际上,我们今天弘扬的爱国主义对象或出发点,比较相应的应是“天下”的概念。在古代历史上,真正的爱国精神首先就是定位在以天下为己任之上的,如顾炎武所说:亡国不过是改朝换代,而亡天下才是祖国的灾难。可见,爱“天下”是爱国的根本内涵,这是我们认识古代爱国主义出发点。
其二,中国古代爱国主义与“文化中国”的信念紧密相关
实际上,“中国”不止是一个地理概念,而且还是一个文化实体。中国古人的爱国表现在将文化的统合和认同视为善治的根本,所谓王道实现的极致。与世界上其他古老文明系统相比,中华文明最为显著的特点就是数千年绵延不绝,以至于今天世界上仍有很多人希望从中国文化中找到怎样使自己的文化更加长久的智慧。西周产生的周礼是中国底层文明,塑造了中华文明的原型。周礼文化更大的意义是其文明的象征性和定向意义。过去,崇尚周礼的儒家常被讥评为“保守”,这在某些方面和一定意义上是事实,但是,这个评价并不全面。儒者作为中国文化教育的主要承担者,历来注重“文史”、“文野”、“文质”之分,尊重历史经验、文明成果,保护文化传统。从实质上看,儒家讲的“古”,主要指尧、舜、禹、汤、文、武之治,它并非是古代的真实社会状态——毋宁说它是一种道德、理想、信念凝聚的价值实体。这种捍卫文明定向和文化统一的立场不能否定。围绕《易经》,还产生了中国古代不竭的思想创新,其精神之一就是在创造文化原理上,坚持天文与人文结合和统一的模式,所谓“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这个文化创制的总原则和《易经》的思维模式相互支持,使得“文化中国”既能形成独得天人之际的宏观的自然架构,又能不断消融、吸收外来文化精华,从而踏上了长期稳定发展之路。中国古代哲学中的“道”,是中国思想与文化中一个最崇高、最具有包容性的范畴,“道”实际上构成了中国古代哲学谱系的树根和树干,这使得中华民族在心理、思维和话语上具有了高度的统一性和自我完善能力,中国古代爱国主义也充分地体现在古人对中国哲学精神的继承与创新中,他们不断努力,借鉴和吸收外来文化,但是,一定要使之中国化,这铸造了“文化中国”作为文化实体的理念骨架。宋明理学是中古中国哲学发展的高度,其目的之一就是维护中华文化的独立、包容与创新,“为往圣继绝学”、“为天地立心”的使命,正是古代文化爱国主义的重要表现。
其三,中国古代爱国主义是与“忠君意识”联系在一起的;但“忠君”和“爱国”并非一回事
有人可能提出这样的疑问:中国古代专制条件下怎么可能有真正的爱国主义呢?即使有充其量也只是为专制统治服务的工具,而不是自觉自愿的爱国主义精神。我以为,从逻辑上看,“忠君”和“爱国”是两回事。中国古代政治体制是家、国同构的,国君为国家代表,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国难就是家仇,“忠君”是大义,所以,古代历史上的屈原、岳飞、范仲淹、陆游、文天祥、史可法,等等,都有不同程度的“忠君”甚至“愚忠”的思想意识。可是,这并不妨碍他们成为爱国者。
应该看到,在中国古代社会中,“君主”是他们实现报国理想的合法中介,他们的理想有超越君主朝廷的爱国成分。对于这一点,孟子在《孟子·离娄上》就有放伐暴君合理性的论述,这种观念影响深远,激越了历史上革新的豪情,忠君与反暴君不矛盾。何况,按照古代理论思维,真正的“忠”君,就要以道事君,直言敢谏。古代爱国主义,表面上可能出于各种特殊的原因和动机,但是从本质上看,我们的评判原则应是:不管它出于何种原因,如果它实际上维护了中华民族、中国、中国人民、中华文化的存在和绵延,那也就属于爱国精神和行为。说到底,只有中华民族,中国,中国人民,中华文化,其它因素,包括朝代、王廷归属等等,都不是伟大祖国的根本标志。这样说,并不是认为“忠君”的都是“爱国”的,历史上那些不惜牺牲“天下”利益而“忠君”误国的人,当然不属于爱国者的行列。
(作者为西北大学中国思想文化研究所教授)
主题链接·中国古代爱国名言警语辑录
利于国者爱之,害于国者恶之。
——晏婴
常思奋不顾身,而殉国家之急。
——司马迁
爱国如饥渴。
——班固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曹植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范仲淹
以身许国,何事不敢为?
——岳飞
位卑不敢忘忧国。
——陆游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文天祥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顾炎武
其一,“胸怀天下”是中国古代爱国主义精神的重心所在
中国古代有“天下”的称谓,也有“邦”、“国”、“国家”的称谓。“国家”和“天下”的概念交叉较多,但是“天下”的概念相对具有更多的社会意义和公共性。这是古代爱国仁人志士乐道“天下”、常将自己的使命感与“天下”相联系的原因。至于“国家”,其具体政治情境决定它只是爱国主义的内涵之一。
春秋时期的先哲们考虑的“善治”是以“天下”为本位的。以《老子》为例,五千言中“天下”涉及29章,共出现55次,“国家”仅出现2次。孔子、墨子、庄子、孟子等都是以“天下”为己任的思想家,他们的政治视野是以全天下大局为范围的。荀子说得好:“国,小具也,可以小人有也,可以小道得也,可以小力持也;天下者、大具也,不可以小人有也,不可以小道得也,不可以小力持也。国者、小人可以有之,然而未必不亡也;天下者,至大也,非圣人莫之能有也”(《荀子·正论篇》)。
在古代爱国主义中,“天下”概念相对具有超越君国朝廷和宗法集团狭隘利益的特点。这就确立了“民为邦本”的纬度,在先秦诸子百家中,“天下”占有最高的位置。实际上,我们今天弘扬的爱国主义对象或出发点,比较相应的应是“天下”的概念。在古代历史上,真正的爱国精神首先就是定位在以天下为己任之上的,如顾炎武所说:亡国不过是改朝换代,而亡天下才是祖国的灾难。可见,爱“天下”是爱国的根本内涵,这是我们认识古代爱国主义出发点。
其二,中国古代爱国主义与“文化中国”的信念紧密相关
实际上,“中国”不止是一个地理概念,而且还是一个文化实体。中国古人的爱国表现在将文化的统合和认同视为善治的根本,所谓王道实现的极致。与世界上其他古老文明系统相比,中华文明最为显著的特点就是数千年绵延不绝,以至于今天世界上仍有很多人希望从中国文化中找到怎样使自己的文化更加长久的智慧。西周产生的周礼是中国底层文明,塑造了中华文明的原型。周礼文化更大的意义是其文明的象征性和定向意义。过去,崇尚周礼的儒家常被讥评为“保守”,这在某些方面和一定意义上是事实,但是,这个评价并不全面。儒者作为中国文化教育的主要承担者,历来注重“文史”、“文野”、“文质”之分,尊重历史经验、文明成果,保护文化传统。从实质上看,儒家讲的“古”,主要指尧、舜、禹、汤、文、武之治,它并非是古代的真实社会状态——毋宁说它是一种道德、理想、信念凝聚的价值实体。这种捍卫文明定向和文化统一的立场不能否定。围绕《易经》,还产生了中国古代不竭的思想创新,其精神之一就是在创造文化原理上,坚持天文与人文结合和统一的模式,所谓“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这个文化创制的总原则和《易经》的思维模式相互支持,使得“文化中国”既能形成独得天人之际的宏观的自然架构,又能不断消融、吸收外来文化精华,从而踏上了长期稳定发展之路。中国古代哲学中的“道”,是中国思想与文化中一个最崇高、最具有包容性的范畴,“道”实际上构成了中国古代哲学谱系的树根和树干,这使得中华民族在心理、思维和话语上具有了高度的统一性和自我完善能力,中国古代爱国主义也充分地体现在古人对中国哲学精神的继承与创新中,他们不断努力,借鉴和吸收外来文化,但是,一定要使之中国化,这铸造了“文化中国”作为文化实体的理念骨架。宋明理学是中古中国哲学发展的高度,其目的之一就是维护中华文化的独立、包容与创新,“为往圣继绝学”、“为天地立心”的使命,正是古代文化爱国主义的重要表现。
其三,中国古代爱国主义是与“忠君意识”联系在一起的;但“忠君”和“爱国”并非一回事
有人可能提出这样的疑问:中国古代专制条件下怎么可能有真正的爱国主义呢?即使有充其量也只是为专制统治服务的工具,而不是自觉自愿的爱国主义精神。我以为,从逻辑上看,“忠君”和“爱国”是两回事。中国古代政治体制是家、国同构的,国君为国家代表,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国难就是家仇,“忠君”是大义,所以,古代历史上的屈原、岳飞、范仲淹、陆游、文天祥、史可法,等等,都有不同程度的“忠君”甚至“愚忠”的思想意识。可是,这并不妨碍他们成为爱国者。
应该看到,在中国古代社会中,“君主”是他们实现报国理想的合法中介,他们的理想有超越君主朝廷的爱国成分。对于这一点,孟子在《孟子·离娄上》就有放伐暴君合理性的论述,这种观念影响深远,激越了历史上革新的豪情,忠君与反暴君不矛盾。何况,按照古代理论思维,真正的“忠”君,就要以道事君,直言敢谏。古代爱国主义,表面上可能出于各种特殊的原因和动机,但是从本质上看,我们的评判原则应是:不管它出于何种原因,如果它实际上维护了中华民族、中国、中国人民、中华文化的存在和绵延,那也就属于爱国精神和行为。说到底,只有中华民族,中国,中国人民,中华文化,其它因素,包括朝代、王廷归属等等,都不是伟大祖国的根本标志。这样说,并不是认为“忠君”的都是“爱国”的,历史上那些不惜牺牲“天下”利益而“忠君”误国的人,当然不属于爱国者的行列。
(作者为西北大学中国思想文化研究所教授)
主题链接·中国古代爱国名言警语辑录
利于国者爱之,害于国者恶之。
——晏婴
常思奋不顾身,而殉国家之急。
——司马迁
爱国如饥渴。
——班固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曹植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范仲淹
以身许国,何事不敢为?
——岳飞
位卑不敢忘忧国。
——陆游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文天祥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顾炎武
全部回答
- 1楼网友:野味小生
- 2021-07-17 20:04
文天祥,史可法,林则徐(第一,禁烟运动是爱国,更是爱民),戚继光,屈原.关天培,邓世昌..
- 2楼网友:雪起风沙痕
- 2021-07-17 19:58
屈原,杜甫,李商隐
- 3楼网友:人间朝暮
- 2021-07-17 19:17
非荆轲莫属
- 4楼网友:长青诗
- 2021-07-17 18:57
1. 位卑未敢忘忧国——宋.陆游《病起书怀》
2. 寸寸山河寸寸金——清.黄遵宪《赠梁任父母同年》
3.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三国.魏.曹植《白马篇》
4. 身既死兮神以灵,子魂魄兮为鬼雄——战国.楚.屈原《国殇》
5.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唐.王昌龄《出塞》
6. 商女不知亡国恨, 隔江犹唱《后庭花》——唐.杜牧《泊秦淮》
7. 愿得此身长报国,.何须生入玉门关——唐.戴叔伦《塞上曲二首》
8. 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宋.文天祥《扬子江》
9.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宋.文天祥《过零丁洋》
10. 读书本意在元元——宋.陆游《读书》
11. 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毋忘告乃翁——宋.陆游《示儿》
12.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宋.陆游《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13. 楚虽三户能抗秦,岂有堂堂中国空无人——宋.陆游《金错刀行》
14. 胸中有誓深于海,肯使神州竟陆沉——宋.郑思肖《二砺 》
15.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战国.楚.屈原《离骚》
1.死去无知万事空, 但悲不见九州同。 示 儿(陆游)
2、遗民泪尽胡尘里, 南望王师又一年。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陆游)
3、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 诉衷情(陆游)
4.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陆游)
5.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书 愤(陆游)
6.朱门沉沉按歌舞,厩马肥死弓断弦。《关山月》陆游
7 、遗民忍死望恢复,几处今宵垂泪痕。《关山月》陆游
8、千年史册耻无名,一片丹心报天子。《金错刀行》陆游
9、呜呼!楚虽三户能亡秦,岂有堂堂中国空无人。《金错刀行》陆游
10、出世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书愤》陆游
11、逆胡未灭心未平,孤剑床头铿有声。〈〈三月十七日夜醉中作〉〉陆游
12、“夜视太白收光芒,报国欲死无战场。”(陆游《陇头水》)
13.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示儿》
14、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宋·陆游《病起书怀》)
15、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宋·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16、 “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辛弃疾《鹧鸪天》
17.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南乡子(辛弃疾)
18.了却君王天下事,嬴得生前身后名。 破阵子(辛弃疾)
19.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永遇乐(辛弃疾)
20、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过零丁洋(文天祥)
21.把吴钩看了, 栏干拍遍,无人会, 登临意. 《水龙吟》辛弃疾
22、我最怜君中宵舞,道“男儿到死心如铁”。看试手,补天裂。 辛弃疾
23、待他年,整顿乾坤事了,为先生寿. 辛弃疾
24、“可怜报国无路,空白一分头。” 杨济翁
25、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宋·李清照《乌江》)
26、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满江红 (岳飞)
27、“归来报明主,恢复旧神州。” 岳飞
28、“十年之功,毁于一旦!所得州郡,一朝全休!社稷江山难以中兴!乾坤世界无由再复!”岳飞
29、“直捣黄龙府,与诸君痛饮耳” 岳飞
30、.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题 临 安 邸(林升)
31、辜负胸中十万兵,百无聊赖以诗鸣。 读陆放翁集四首(梁启超)
32、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岳阳楼记》
33、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曹植《白马篇》
34、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战国策》)
35、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
36、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屈原《离骚》
37、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离骚》)
38、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三国·曹操《步出夏门行》)
39、弃燕雀之小志,慕鸿鹄以高翔。(南朝·丘迟《与陈伯之书》)
40、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唐·李百药《元景安传》)
41、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同上)
42、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唐·王昌龄《从军行》)
43、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王昌龄《出塞》)
44、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唐·王翰《凉州词》)
45、烈士不怕死,所死在忠贞。(唐·柳宗元《韦道安》)
46、一寸丹心为报国,两行清泪为思亲。(明·于谦《立春日感怀》
47、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清·林则徐《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
48、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清·龚自珍《己亥杂诗》)
49、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清·谭嗣同《狱中题壁》)
50“拼将十万头颅血,须把乾坤力挽回!” 秋瑾
51、粉身碎骨寻常事,但愿牺牲报国家。(清·秋瑾《失题》)
52、只解沙场为国死,何须马革裹尸还。(清·徐锡麟《出塞》)
52.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麦孟华《论中国之存亡决定于今日》
- 5楼网友:山君与见山
- 2021-07-17 17:21
苏武。
我要举报
如以上回答内容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点此我要举报以上问答信息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