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垣老人李君,讳①杲,字明之。其先世居真定,富于金财。君之幼...阅读答案
答案:2 悬赏:4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04-13 18:51
- 提问者网友:锁深秋
- 2021-04-13 10:3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东垣老人李君,讳①杲,字明之。其先世居真定,富于金财。君之幼也,异于群儿;及长,忠信笃敬,慎交游,与人相接,无戏言。衢间众人以为欢洽处,足迹未尝到,盖天性然也。受《论语》《孟子》于王内翰从之,受《春秋》于冯内翰叔献。宅有隙地,建书院,延待儒士。或不给者,尽周之。泰和中,岁饥,民多流亡,君极力赈救,全活者甚众。 母王氏寝疾,命里中数医拯之。温凉寒热,其说异同;百药备尝,竟莫知为何证而毙。君痛悼不知医而失其亲,有愿曰:“若遇良医,当力学以志②吾过!”闻易水洁古老人张君元素医名天下,捐金帛诣之。学数年,尽得其方法。进纳得官,监济源税。彼中民感时行疫厉,俗呼为大头天行。医工遍阅方书,无与对证者,出己见,妄下之,不效;复下之,比比至死。医不以为过,病家不以为非。君独恻然于心,废寝食,循流讨源,察标求本,制一方,与服之,乃效。特寿之于木,刻揭于耳目聚集之地,用之者无不效。 君初不以医为名,人亦不知君之深于医也。君避兵汴梁,遂以医游公卿间,其明效大验,具载别书。壬辰北渡,寓东平;至甲辰,还乡里。一日,谓友人周都运德父曰:“吾老,欲遗传后世,艰其人,奈何?”德父曰:“廉台罗天益谦父,性行敦朴,尝恨所业未精,有志于学,君欲传道,斯人其可也。”他日,偕往拜之。君一见曰:“汝来学觅钱医人乎?学传道医人乎?”谦父曰:“亦传道耳。”遂就学,日用饮食,仰给于君。学三年,嘉其久而不倦也,予之白金二十两,曰:“吾知汝活计甚难,恐汝动心,半途而止,可以此给妻子。”谦父力辞不受。君曰:“吾大者不惜,何吝乎细?汝勿复辞。”君所期者可知矣。临终,平日所著书检勘,卷帙以类相从,列于几前,嘱谦父曰:“此书付汝,非为李明之、罗谦父,盖为天下后世,慎勿湮没,推而行之。”得年七十有二,实辛亥二月二十五日也。 (取材于元·砚坚《东垣老人传》,有删改) 注释:①讳:古代称死后的尊者时,在名前加“讳”字,表敬意。②志:记,这里是“弥补”的意思。 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或不给者,尽周之给:供给 B.复下之,比比至死比比:接连,连续 C.艰其人,奈何艰:为……感到困难 D.慎勿湮没,推而行之慎:千万 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其先世居真定,富于金财受《春秋》于冯内翰叔献 B.与人相接,无戏言医工遍阅方书,无与对证者 C.君痛悼不知医而失其亲嘉其久而不倦也 D.学数年,尽得其方法君欲传道,斯人其可也 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及长,忠信笃敬,慎交游 等到长大以后,李杲忠诚守信、淳厚恭敬,在结交朋友的事情上非常慎重 B.闻易水洁古老人张君元素医名天下,捐金帛诣之 听说易水的洁古老人张元素医术高超,李杲就捐给他金银绸缎并前去拜访他 C.特寿之于木,刻揭于耳目聚集之地 李杲特意把药方雕刻在木版上永久保存,并刻印出来,张贴在人多的地方 D.遂就学,日用饮食,仰给于君 于是罗谦父就跟着李杲学习,罗谦父的日常费用和饮食,都仰仗李杲来提供 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杲稳重自持。街区里一般人认为是欢娱惬意的游乐场所,他都不曾去过。 B.李杲乐善好施。泰和年间,谷物歉收,他竭尽全力救济了很多流离困顿的百姓。 C.李杲富有孝心。他为自己不懂医术而失去母亲非常悲痛,决心学医来弥补过失。 D.李杲师德高尚。他亲自拜访罗谦父,并毫无保留地将医学大道传给这位继承人。 用斜线(/)给下面短文画线的部分断句。 故诗有三义焉:一曰兴,二曰比,三曰赋。文已尽而意有馀,兴也;因物喻志,比也;直书其事,寓言写物,赋也。宏斯三义酌而用之干之以风力润之以丹彩使味之者无极闻之者动心是诗之至也。若专用比兴,患在意深,意深则词踬①。若但用赋体患在意浮意浮则文散嬉成流移文无止泊有芜漫之累矣。(取材于钟嵘《诗品》) 注①踬:zhì不顺利,不流畅。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神的生死簿
- 2021-04-13 11:11
【小题1】A 【小题2】B 【小题3】B 【小题4】D 【小题5】故诗有三义焉:一曰兴,二曰比,三曰赋。文已尽而意有馀,兴也;因物喻志,比也;直书其事,寓言写物,赋也。宏斯三义/酌而用之/干之以风力/润之以丹彩/使味之者无极/闻之者动心/是诗之至也。若专用比兴,患在意深,意深则词踬。若但用赋体/患在意浮/意浮则文散/嬉成流移/文无止泊/有芜漫之累矣。 评分参考断对两处得1分,断错两处扣1分。 解析: 【小题1】(给:丰足、充足) 【小题2】(A.两个“于”都为介词,第一个“于”表示“在……地方”,第二个表示“从”。B.两个“与”都为介词,译为“同、跟、和”。C.两个“而”都为连词,第一个表因果,第二个表递进。D.第一个“其”为代词,他(张元素)的;第二个“其”为语气副词,应该、大概。) 【小题3】(B项“捐”解释为“花费、耗用”,“捐金帛诣之”理解为:李杲就带着黄金和丝绸去拜访他) 【小题4】(D项“他亲自拜访罗谦父”错误。) 【小题5】略 参考译文: 东垣老人李先生,名杲,字明之。他的祖先世代居住在眞定,在金钱财货方面很富裕。李先生幼年的时候,和一般孩子不同;等到长大了,李先生更懂得忠诚守信、淳厚恭敬,在与人交往上非常慎重,和人相处,从来不说开玩笑的话。街区里一般人认为是欢娱惬意的场所,他都不曾去过。大概天性就是这样。他向王内翰从之学习《论语》《孟子》,向冯内翰叔献学习《春秋》。住处有空地,(李先生)建了一所书院,接待读书人。有的读书人生活不丰足,(李先生)就竭尽所能来救济他们。泰和年间,连年饥荒,老百姓大多逃亡流落在外,李先生极力赈济救助,保全救活的人很多。 母亲王氏卧病在床,他让乡里的几名医生救治母亲。是用温药还是用凉药,是用寒药还是用热药,医生们的说法不同;很多药都试了,但竟然没有人知道她患了什么病症就去世了。李先生对自己由于不了解医术而失去了母亲十分悲伤,他发誓说:“如果能遇到医术高明的医生,一定努力学习来弥补我的过错!”(李先生)听说易水的洁古老人张元素先生医术名闻天下,就带着黄金和丝绸去拜访他。学了几年,全部学到了张元素的医术。(后来),李先生交纳钱粮买取官爵,主管济源县的税收。那里的百姓感染了当时流行的瘟疫,习惯称呼为大头天行。医生把医书从头到尾看了一遍,没有(找到)和(疫厉)对症的方子,医生就拿出个人的见解,胡乱地用“下法”治疗这种病,不见效;还用“下法”治疗这种病,(病人)接连死去。医生不认为这种治疗方法是错误的,病人和病人的家属(也)不认为(这种治疗方法)是不对的,只有李先生在内心悲伤,他废寝忘食(创制药方),他依据病变探讨病因,察析病状寻求病根,创制了一个药方,给(病人)服下,马上就有效果。(李先生)特别(把)药方镌刻在木版上永久保存,(并印刷出来),张贴在在行人聚集的地方,用了这个方子的病人没有不见效的。 李先生当初不凭借医术出名,别人也不了解李先生精通医术。李先生为躲避战乱而移居到汴梁,就凭借医术在高官中间交往。他治病上取得明显而又良好疗效的事迹,全都记载在别的书中。壬辰年北渡黄河,寄居(在)山东东平县;至甲辰年返还家乡。一日,他对友人周都运德父说:“吾老了,想(把)医术留传给后代,不容易(找到)合适的人,怎么办?”德父曰:“廉台罗天益谦父,品行敦厚朴实,曾为作为事业的医学还不精通而感到遗憾,有志于继续学习。您想要传授医道,这个人应该是可以的。”过些天,(周德父和罗谦父)共同来拜见李先生。(李先生)一见(罗谦父)就问:“你是来学做赚钱的医生呢?还是为了做继承和发扬医学的医生呢?”罗谦甫说:“只是继承和发扬医学而已。”(罗谦父)于是跟着李先生学习,日常费用和饮食,都依靠李先生提供。(罗谦父)坚持学习了三年,(李先生)赞许罗谦父能长期坚持并且不知疲倦,就送给了罗谦父二十两银子,说:“我知道你生活很艰难,担心你思想、情感(因此而)引起波动,半途而废,可以拿这二十两银子供养妻子儿女。”罗谦父竭力推辞不接受。李先生曰:“吾连大的医道都舍得,怎么会吝啬钱财?你不要再推辞了。”李先生所希望的事情可以知道了。临终时,(李先生把)平日所著的书检查考定(完毕),(然后把)书籍按类相合并,摆在几案前,嘱咐罗谦父说:“这些书交给你,不是为了李明之、罗谦父,而是为了天下后世,千万不要埋没失传了,要推行并使它流传下去。”李先生去世年纪是七十二岁,去世的时间是辛亥年二月二十五日。 断句参考译文: 所以诗有三种表现方法:一叫“兴”,二叫“比”,三叫“赋”。文辞已经完了意思还有余,是“兴”;借物来比喻情志,是“比”;直接描写事实,写物而寓意于言,是赋。扩大这三种表现手法,斟酌地采用它们,用风骨来强化它们,用文采来润饰它们,使得体会它们的人余味无穷,听到它们的人动心不已,这是诗中的最高的境界啊。如果专用比兴手法,弊病在用意太深,用意太深,文辞就滞涩。如果专用赋法,弊病在用意浮浅,用意浮浅,文辞就松散,(甚至于)嬉戏而造成(文意)流移不定,文辞就没有归宿,有芜乱散漫的拖累了。
全部回答
- 1楼网友:拾荒鲤
- 2021-04-13 11:49
这个答案应该是对的
我要举报
如以上回答内容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点此我要举报以上问答信息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