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发信息网

朔是阴历的几号

答案:6  悬赏: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04-07 07:38
  • 提问者网友:记得曾经
  • 2021-04-07 03:10
朔是阴历的几号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大漠
  • 2021-04-07 04:13

new moon; north;

shuò
(1)
(会意。从月,从屰,屰(nì)亦声。本义:农历每月初一)
(2)
同本义 [the first day of the lunar month]
朔,月一日始苏也。――《说文》。按,凡月与日同经度不同纬度则为合朔,同经度又同纬度即为日蚀。计173日有奇。
朔,月初之名也。――《释名》
月言朔。――《白虎通·四时篇》
朔月奠。――《仪礼·士丧礼》。注:“朔月,月朔也。”
朔月辛卯。――《诗·小雅·十月之交》
初,剃发令下,诸生许用德者以闰六月朔,县明太祖御容明伦堂,率众拜且苦。――清·邵长蘅《阎典史传》
(3)
又如:朔参官(能在朔日朝参的官员);朔望之礼(指初一、十五到祀堂祭祀的礼节);朔望之辰(农历每月初一、十五的时候);朔晦(朔日和晦日);朔法(确定朔日的方法);朔数(从第一年正月初一到第二年正月初一);朔食(古礼之一。帝王及贵族每月初一所备较平日丰盛的膳食);朔旦(旧历每月初一)
(4)
朔政,历政,指中国古代帝王每年冬季发布来年十二个月的政事于诸侯,诸侯亦于月初告祖庙,受而行之 [calendar policy]
颁告朔于邦国。――《周礼》
(5)
凌晨,清晨 [early morning]
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庄子》
(6)
初,始 [beginning]
皆从其朔。――《礼记·礼运》
(7)
北方 [north]
城彼朔方。――《诗·小雅·出车》
平在朔易。――《书·尧典》
朔,北方也。――《尔雅》
(8)
又如:朔风凛凛(北风寒冷);朔北(长城以北);朔土(北方地区);朔垂(西北边远地区);朔门(北方边境之地);朔庭(北方异族政权);朔客(北方边地的将领);朔气(北方之寒气);朔野(北方荒野之地);朔雪(北方的雪)
(9)
车辕。一说,车上的旗 [bar]
月之旦为朔,车之輈亦谓之朔,名齐实异,所宜辨也。――《西京杂记》

shuò
(1)
生,出现 [bear]
天地虹洞,固无端涯,大明生东,月朔西陂。――《后汉书》
(2)
每月初省视 [visit in the beginning of each moon]
乃召昆吾冶而铭之金版,藏府而朔之。――《逸周书》
朔方
shuòfāng
[north] 北方
北方申命和叔,宅朔方,曰幽都。――《书·尧典》
朔风
shuòfēng
[north wind] 北风
朔风厉严寒,阴气下微霜。――三国 魏·阮籍《咏怀》
纸灰飞扬,朔风野大,阿兄归矣,犹屡屡回头望汝也。――清·袁枚《祭妹文》
朔漠
shuòmò
[desert] 原指北方沙漠地带,有时也泛指北方
今朔漠既定,宜令南单于反其北庭,并领降众。――《后汉书·袁安传》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唐·杜甫《咏怀古迹》
诸越则桃李冬实,朔莫则桃李夏荣。――宋·沈括《梦溪笔谈》
朔气
shuòqì
[cold] 寒气
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乐府诗集·木兰诗》
朔日
shuòrì
[the first day of each month of the lunar calendar] 中国农历每月初一
朔望
shuòwàng
[the first and the fifteenth day of the lunar month;syzygy] 农历每月的初一和十五,即朔日和望日
朔月
shuòyuè
[new moon] 月朔。旧历每月初一

shuò ㄕㄨㄛˋ
(1)
农历每月初一:~日。~望(“朔日”和“望日”)。
(2)
始:“皆从其~”。
(3)
北方:~方。~漠(北方沙漠地带)。~气。~土。
郑码:UAZQ,U:6714,GBK:CBB7
笔画数:10,部首:月,笔顺编号:4315233511
new moon;north;
篆体:朔
五笔码:ubte
全部回答
  • 1楼网友:蓝房子
  • 2021-04-07 07:45
朔日是农历每月初一,朔日当天的月亮称为朔月,朔月又称新月,一般是看不见的。
  • 2楼网友:醉吻情书
  • 2021-04-07 07:03
朔是每月初一,望是每月十五。
  • 3楼网友:山河有幸埋战骨
  • 2021-04-07 06:46
初一
  • 4楼网友:刀戟声无边
  • 2021-04-07 05:59
初一
  • 5楼网友:杯酒困英雄
  • 2021-04-07 04:46
古人观测到最多的是太阳的出没和月亮的盈亏,所以,以昼夜交替的周期为一日。以月相变化的周期为一月。年的概念则最初是由於庄稼成熟的物候而来往的寒暑周期而形成的。以朔望月(即月相周期)为单位的历法是阴历,以太阳年(即庄稼成熟周期)为单位的历法叫阳历。我国古代的历法并不是出纯粹的阴历或者阳历,而是阴阳合历。平年十二个月,六个月大月,各三十天;六个月小月各二十九天;全年共记三百五十四天。但是这个数少於一个太阳年。
实际上,四季循环的周期约为三百六十五又四分之一天,比十二个朔望月的天数多出十一又四分之一天,积累三年就相差一个月以上的时间,所以就要三年闰一个月。这样使得历年的平均长度大约等於一个太阳年,并且和自然季节大致相调和配合。
《尚书·尧典》说:“暮三百有六旬六日。”“以闰月定四时嵗。”
古人很重视置闰。《左传·文公六年》说:“闰以正时,时以作事,事以厚生,民生之道於是乎在矣。”三年闰一次还不够,五年要闰两次又多了些,后来规定十九年共闰七个月。殷周时代已经置闰,闰月放在年终,称为十三月。当时闰无定制,有时一年闰两次,所以会有十四月。到春秋战国时期就没有这种情况出现了。汉初在九月之后置闰,称为后九月,这是因为沿袭秦制,以十月为岁首、以九月为年终的缘故。上古时也有年中置闰的,如闰三月,闰六月之类。当闰时不闰的情况叫做“失闰”。
一年分为春夏秋冬四时(季),后来又按夏历正月、二月、三月等十二个月依次分为孟春、仲春、季春,孟夏、仲夏、季夏,孟秋、仲秋、季秋,孟冬、仲冬、季冬。这些名称,古人常用为相对应月份的代称。但商代和西周前期,一年只分为春秋二时。所以后来人们会以春秋来指代一年。如《庄子·逍遥游》:“蟪蛄不知春秋。”此外,史官所记载的史料在上古也称为春秋。这是因为“史之所记必表年以首事。”后来才分出冬夏二季。但古书上所列的四时的顺序不是“春夏秋冬”而是“春秋冬夏”。
例:《墨子·天志中》“制为四时春秋冬夏,以纲之。”
《管子·幼官图》“修春秋冬夏之常祭。”
《礼记·孔子闲居》“天有四时,春秋冬夏。”
二十四节气:
正月:立春、雨水 二月:惊蛰、春分
三月:清明、谷雨 四月:立夏、小满
五月:芒种、夏至 六月:小暑、大暑
七月:立秋、处暑 八月:白露、秋分
九月:寒露、霜降 十月:立冬、小雪
十一月:大雪、冬至 十二月:小寒、大寒
说明:上表中二十四节气是依照后代的顺序,名称与《淮南子·天文训》同。
惊蛰,古名启蛰,汉代避景帝讳,改名惊蛰。又,二十四节气和阴历月份搭配不是绝对固定年年一致的,因为节气跟太阳走,和朔望月没有关系。上表是综合一般的情况。
古人把二十四节气细分为节气和中气。例如:立春是正月节,雨水是正月中,春分是二月中。节气和中气相间,以次类推。
古人把黄道附近一周天平均分为十二次,太阳运行到某次,就交某某节气。(实际上二十四节气是地球在公转轨道上的二十四个不同的位置。)
以《汉书·律例制》中所载的二千多年前的天象为例:
太阳运行到星纪初点交大雪,运行到星纪中交冬至。运行到玄枵初交小寒,运行到玄枵中交大寒等等。
如表: 太阳所经星次
星纪
玄枵
诹訾
降娄
大梁
实沈
鹑首
鹑火
鹑尾
寿星
大火
析木


























节气
大雪
冬至
小寒
大寒
立春
惊蛰
雨水
春分
谷雨
清明
立夏
小满
芒种
夏至
小暑
大暑
立秋
处暑
白露
秋分
寒露
霜降
立冬
小雪

寳庆府后学李桦制此表於乙酉年春日于北京。
备注:《尚书·尧典》中,把春分叫做日中,秋分叫做宵中。
《吕氏春秋》统称为日夜分,因为一年中这两天昼夜等长。
《尧典》把夏至叫做日永,冬至叫做日短。因为前者白昼时间最长,后者最短。
《吕氏春秋》分别把它们叫做日长至、日短至。
古人纪录时间的法则:
古人用干支纪日,如《左传·隐公元年》:“五月辛丑,大叔出奔共。”
干,既是天干,即: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支,既是地支,即: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十干和十二支依次组合为六十单位,称为六十甲子。
甲子
乙丑
丙寅
丁卯
戊辰
己巳
庚午
辛未
壬申
癸酉

甲戌
乙亥
丙子
丁丑
戊寅
己卯
庚辰
辛巳
壬午
癸未

甲申
乙酉
丙戌
丁亥
戊子
己丑
庚寅
辛卯
壬辰
癸巳

甲午
乙未
丙申
丁酉
戊戌
己亥
庚子
辛丑
壬寅
癸卯

甲辰
乙巳
丙午
丁未
戊申
己酉
庚戌
辛亥
壬子
癸丑

甲寅
乙卯
丙辰
丁巳
戊午
己未
庚申
辛酉
壬戌
癸亥

寳庆府后学李桦制此表於乙酉年春日于北京。
每个单位代表一天,假设某日为甲子日,则甲子以后一天依次顺推为乙丑、丙寅……甲子以前的依次逆推为癸亥、壬戌……六十甲子周而复始,这种纪日法在我国甲骨文时代就有了。古人纪日有时候只用天干不配地支。
从一个月来说,有些日子古代有特定的名称:每月第一日叫做朔,最后一天叫晦。初三叫朏(fei),大月十六、小月十五叫望。朔晦两天,一般即称干支又称朔晦。如:《左传·僖公五年》:“冬十二月丙子朔,晋灭虢,虢公丑奔京师。”其他日子一般只记干支。人们可以根据当月的干支推知它是这个月的第几天。
古人根据天色把一天分为若干时段,一般说,日出时叫旦早朝辰,日落时叫夕暮昏晚。(夕字古人又当夜讲,通作昔。)太阳正中时叫做日中,将近日中时叫做 隅中,太阳西斜叫做昃。古人一日两餐,朝食在日出之后,隅中之前,因此这段时间又叫食时,或者蚤食。夕餐在日昃之后,日入之前,这段时间叫做晡。日入以后叫黄昏,黄昏以后是人定。人定以后就该是半夜了。鸡鸣和昧旦是半夜以后相继的两个时辰。昧旦又叫昧爽,就是天将亮的时候。
古人用十二地支表示十二个时辰,每个时辰恰好是现在的两个小时。和现在的时间对照,半夜十二点是子时,淩晨两点是丑时,四点是寅时,六点是卯时,以此类推……
古人纪月通常以序数记。如:一月、二月、三月等。做岁首的月份叫做正月。先秦时,每个月似乎还有特定的名称。如:正月为孟诹(楚辞),四月为除(诗经),九月为玄(国语),十月为阳(诗经)等等。
我国古代最早的纪念是按照王公即位的年次纪年,以元,二,三……的序数递记。这样直到旧君出位为止。汉武帝时开始使用年号纪年,更换年号就重新纪年。这两种纪年法是史学家所用的传统纪年法。战国时代,天文学家根据天象纪年,有所谓星岁纪年法,星是指岁星,嵗是指太岁。
星嵗纪年法:
古人把黄道附近一周天分为十二等分,即十二次。古人认为嵗由西向东十二年绕天一周,每年行经一个星次。假如某年岁星运行到星纪次的范围,这一年就叫做“嵗在星纪”,其余以此类推,十二年周而复始。
太岁纪年法:
古人有所谓十二辰的概念,就是把黄道附近一周天十二等分,由东向西配以十二地支,其安排顺序正好和十二次相反。
二者对照如下表:
十二次
由西向东
星纪
玄枵
诹訾
降娄
大梁
实沈
鹑首
鹑火
鹑尾
寿星
大火
析木

十二辰
由东向西













寳庆府后学李桦制此表於乙酉年春日于北京。
岁星由西向东运行,和人们所熟悉的十二辰方向、顺序正好相反,故岁星纪年法在实际生活中应用起来并不方便。古代天文占星家便设想出一个假岁星叫太岁,使之与岁星背道而驰,这样就和十二辰的方向一致了,因此以之纪年。
根据《汉书·天文志》所载战国时期的天象记录,某年岁星在星纪次,则太岁在析木(寅),这一年就是太岁在析木(寅),因此叫”太岁在寅。第二年岁星运行到玄枵,太岁便在大火(卯),叫“太岁在卯”。其余以此类推。
乙酉年春,湖南寳庆府后学李桦,记於北京萧家河寓所。
我要举报
如以上回答内容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点此我要举报以上问答信息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