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历史》读后感,谢谢
答案:2 悬赏:6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02-22 21:40
- 提问者网友:战魂
- 2021-02-22 01:58
求《历史》读后感,谢谢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几近狂妄
- 2021-02-22 03:06
《史记》与寻常史书不同,它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步纪传体史书,在前有国别体《战国策》和编年体《春秋》的汉代,开创了一个广受争议的先河,并在之后的岁月长河中声声不息,生生不息。
在我看来,《史记》广受争议之根源应在司马迁写作过程中自然流露的个人情感。这点在《史记》的每一篇文章中都能够找到印证。最露骨的莫过于结尾处用于点评的“太史公曰”,并且,在文中司马迁也是处处留墨,着力去表现他心中的爱憎。
“籍长八尺余,力能扛鼎,才气过人,虽吴中子弟,皆已惮籍矣。”——说的,是年少霸王,熠熠风采,气贯长虹的青春年少。
“吴既赦越,越王勾践反国,乃苦身焦思,置胆於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曰:‘女忘会稽之耻邪?’身自耕作,夫人自织,食不加肉,衣不重采,折节下贤人,厚遇宾客,振贫吊死,与百姓同其劳。” ——道的,是不惑之年的亡国君主苦不堪言,唯有用舌尖胆汁弱化心中的痛与恨。尽管百依百顺,尽管一再忍让,勾践却从未忘记再度兴国的理想,唯有一人孤独坐化了时光,也孕育了气概。
“至莫府,广谓其麾下曰:‘广结发与匈奴大小七十余战,今幸从大将军出接单于兵,而大将军又徙广部行回远,而又迷失道,岂非天哉!且广年六十余矣,终不能复对刀笔之吏。’”——讲的,是飞将军李广,戎马一生,却在最后一役迷失了道路,未能参战,愤恨自杀。老人临终前的涕泣感人至深,胜过任何一声胜利场上的长啸。好比厚得化不开的墨,有浓重的对国家的大爱将它沉淀。
另外还有一点值得玩味。《史记》分为“本纪”(帝王)、“世家”(诸侯)、“列传”(普通人)。然而,并非皇族的项羽,和本是庶民的陈胜却各自在“本纪”和“世家”中占有一席之地,不难察觉司马迁对他们的敬意。有趣的还有,虽为大汉臣子,司马迁对汉武帝却没什么好感,在《封禅书》中,他把汉武帝迷信神仙,千方百计祈求不死之药的荒谬无聊行为淋漓尽致地描绘了出来,令我不由莞尔。
这不禁让我想将《史记》一书与古希腊史学家希罗多德所著《历史》一书进行对比。希罗多德著书极为严谨,他所留下的希波战争中,正史与道听途说的部分都标注的清清楚楚,使《历史》一书在史学价值上占有一个无人能及的高峰,成为后世西方多部史书的典范。客观而冷静的希罗多德曾经这样定义过历史:客观存在的事实。然而记载历史,研究历史的学问却往往会因为人们的主观意愿而改变,甚至歪曲、捏造。
如此看来,《史记》简直太“犯规”了。
司马迁很热血,他的人生像极了上世纪80年代日本热血少年漫的情节。进宫,为史官,著《史记》,这一番报负有极大的因素是为了完成他父亲的遗愿,以致在47岁遭到宫刑,仍在狱中坚持不懈的著书,就连他在从未被任何一个人理解的时候,仍然写信告诉自己的朋友:“仆诚已著此书,藏之名山,传之其人,通邑大都。则仆偿前辱之责,虽万被戮,岂有悔哉!” 的种种,又何尝不是在勉励自己“可以的,会好的。”因此,他有信仰,有追求,有鲜明的爱憎,有深刻的鉴别力。他刚直不阿,是好的就要礼赞,管他是不是和自己顶头上司的老祖宗抢饭碗的人!
由此,阳刚的人爱《史记》,爱的更是《史记》中的浩然正气。阴暗的人骂《史记》,又何尝不是畏惧司马迁的耿直,因为被他戳中了内心的黑暗而恼羞成怒。
《史记》,它不是为胜利者所写的赞歌,它是作者司马迁的坚硬的灵魂,是他的锋利的精神,单凭这一点,它就足以立足于阿谀奉承的万部史书之上,显得弥足珍贵。
在我看来,《史记》广受争议之根源应在司马迁写作过程中自然流露的个人情感。这点在《史记》的每一篇文章中都能够找到印证。最露骨的莫过于结尾处用于点评的“太史公曰”,并且,在文中司马迁也是处处留墨,着力去表现他心中的爱憎。
“籍长八尺余,力能扛鼎,才气过人,虽吴中子弟,皆已惮籍矣。”——说的,是年少霸王,熠熠风采,气贯长虹的青春年少。
“吴既赦越,越王勾践反国,乃苦身焦思,置胆於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曰:‘女忘会稽之耻邪?’身自耕作,夫人自织,食不加肉,衣不重采,折节下贤人,厚遇宾客,振贫吊死,与百姓同其劳。” ——道的,是不惑之年的亡国君主苦不堪言,唯有用舌尖胆汁弱化心中的痛与恨。尽管百依百顺,尽管一再忍让,勾践却从未忘记再度兴国的理想,唯有一人孤独坐化了时光,也孕育了气概。
“至莫府,广谓其麾下曰:‘广结发与匈奴大小七十余战,今幸从大将军出接单于兵,而大将军又徙广部行回远,而又迷失道,岂非天哉!且广年六十余矣,终不能复对刀笔之吏。’”——讲的,是飞将军李广,戎马一生,却在最后一役迷失了道路,未能参战,愤恨自杀。老人临终前的涕泣感人至深,胜过任何一声胜利场上的长啸。好比厚得化不开的墨,有浓重的对国家的大爱将它沉淀。
另外还有一点值得玩味。《史记》分为“本纪”(帝王)、“世家”(诸侯)、“列传”(普通人)。然而,并非皇族的项羽,和本是庶民的陈胜却各自在“本纪”和“世家”中占有一席之地,不难察觉司马迁对他们的敬意。有趣的还有,虽为大汉臣子,司马迁对汉武帝却没什么好感,在《封禅书》中,他把汉武帝迷信神仙,千方百计祈求不死之药的荒谬无聊行为淋漓尽致地描绘了出来,令我不由莞尔。
这不禁让我想将《史记》一书与古希腊史学家希罗多德所著《历史》一书进行对比。希罗多德著书极为严谨,他所留下的希波战争中,正史与道听途说的部分都标注的清清楚楚,使《历史》一书在史学价值上占有一个无人能及的高峰,成为后世西方多部史书的典范。客观而冷静的希罗多德曾经这样定义过历史:客观存在的事实。然而记载历史,研究历史的学问却往往会因为人们的主观意愿而改变,甚至歪曲、捏造。
如此看来,《史记》简直太“犯规”了。
司马迁很热血,他的人生像极了上世纪80年代日本热血少年漫的情节。进宫,为史官,著《史记》,这一番报负有极大的因素是为了完成他父亲的遗愿,以致在47岁遭到宫刑,仍在狱中坚持不懈的著书,就连他在从未被任何一个人理解的时候,仍然写信告诉自己的朋友:“仆诚已著此书,藏之名山,传之其人,通邑大都。则仆偿前辱之责,虽万被戮,岂有悔哉!” 的种种,又何尝不是在勉励自己“可以的,会好的。”因此,他有信仰,有追求,有鲜明的爱憎,有深刻的鉴别力。他刚直不阿,是好的就要礼赞,管他是不是和自己顶头上司的老祖宗抢饭碗的人!
由此,阳刚的人爱《史记》,爱的更是《史记》中的浩然正气。阴暗的人骂《史记》,又何尝不是畏惧司马迁的耿直,因为被他戳中了内心的黑暗而恼羞成怒。
《史记》,它不是为胜利者所写的赞歌,它是作者司马迁的坚硬的灵魂,是他的锋利的精神,单凭这一点,它就足以立足于阿谀奉承的万部史书之上,显得弥足珍贵。
全部回答
- 1楼网友:不想翻身的咸鱼
- 2021-02-22 04:03
自己写吧
我要举报
如以上回答内容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点此我要举报以上问答信息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