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发信息网

农耕经济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答案:1  悬赏:8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02-06 03:46
  • 提问者网友:心如荒岛囚我终老
  • 2021-02-05 09:20
农耕经济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逃夭
  • 2021-02-05 10:39
(1)农耕经济具有持续性。农耕经济的持续性造就了中国文化的持续性。传统农业的持续发展保证了中华文明的绵延不断,使其具有极大的承受力、愈合力和凝聚力。自古以来,中国文化历经战乱与稳定的周期性运动,王朝的兴衰更替,短期的国家分裂,游牧民族的侵扰与入主中原,然而,中国的农耕经济依然向前发展,中国文明亦未中断。短期的战乱与分裂,更增进了中国文化的坚韧性与向心力。中国文化伴随着农耕经济的长期延续而源远流长,并且历经动乱与分裂的洗礼而不断得到充实升华,这种文化传统是任何外来势力所无法割断的。
(2)农耕经济具有多元结构。农耕经济的多元成分结构造就了中国文化兼收并蓄的包容性格。春秋战国是中国农耕经济的重要转型时期,也是中国文化界百家争鸣的兴盛时期,诸子百家取长补短,锻炼自己的学说。到秦汉,儒道合流,总会百家,吃屎战国文化走向高潮。战国幅员辽阔,各地自然条件千差万别,这会政治文化诸多方面发展水平也有差异,英雌,战国文化又形成了不同区域文化结构。中国文化不仅善于包容百家学说和不同地区的文化精华而日臻博大,而且还长期吸收周边少数民族和外域的文化的优秀文明,使之交相辉映,增添异彩。及即使对外域的文化,中华民族最终亦能敞开其博大的胸怀,扬弃吸收。这种文化开放心态,正是中国文化有容乃大的包容性格的表现。
(3)农耕经济的早熟。农耕经济的早熟性造就了中国文化的凝重性。农耕经济的多元成分结构,促使中国封建社会经济得到充分的发育,造句了灿烂辉煌的中国古代文化。但是,中国的农耕经济既早熟而又不成熟,又造就了中国文化的早熟性和凝重的性格。早在先秦,我国已有敬德保民,民为邦本的思想。但这种思想在战国却得不到正常的发展,中国科学技术也是如此。中国农耕经济和中国文化的早熟性,与中国社会的多元结构相互配合,加强了传统的社会的坚韧性。随着中国封建社会从前期过渡到后期,中国文化日益显露出凝重的保守性格。
我要举报
如以上回答内容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点此我要举报以上问答信息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