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发信息网

钻孔灌注桩的混凝土按什么方法进行灌住?应注意哪些事项?

答案:2  悬赏:1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02-22 13:43
  • 提问者网友:战皆罪
  • 2021-02-22 03:33
钻孔灌注桩的混凝土按什么方法进行灌住?应注意哪些事项?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笑迎怀羞
  • 2021-02-22 05:02
灌注水下混凝土。
(1) 首批灌注混凝土的数量应能满足导管首次埋置深度≥1m的要求和填充导管底部的需要。所需混凝土数量可参考以下公式计算:
V=
式中V=灌注首批混凝土所需数量(m3)
D—桩孔直径(m)
H1—桩孔底至导管底端间距一般为0.4m
H2—导管初次埋置深度(m)
d—导管内径(m)
h1—桩孔内混凝土达到埋置深度H2时,导管内混凝土柱平衡导管外(或泥浆)压力所需的高度(m)即h1=Hw .rw/rc
Hw—孔内水或泥浆的深度(m)
rw—孔内水或泥浆的重度(KN/m3)
rc—混凝土搅和物的重度(取24KN/m3)
此外,首批砼总需要量还应考虑扩孔系数的影响。
(2) 首批混凝土下落后、混凝土应连续灌注。随着砼的不断灌注,及时测量砼顶面高度和埋管深度,及时提拔拆除导管,使导管埋入砼的深度控制在2~6m。
(3) 为防止钢筋骨架上浮,当灌注的混凝土顶面距钢筋骨架底部1m左右时应降低混凝土的灌注速度和减少埋管深度,当混凝土拌和物上升到骨架底口4m以上时,提升导管使其底口高于骨架底部2m以上才能恢复正常灌注速度。
(4) 灌注桩的桩顶应比设计标高高出0.5~1.0m,以保证浮泥清凿干净和桩顶砼强度。
(5) 拆除导管应根据实际埋管深度安排,不能凭感觉,避免人为造成断桩。
(6) 拆除导管速度要快,以加快砼灌注速度和保持连续性。
(7) 灌注水下砼应及时做好记录,根据实际灌注量计算扩孔率,为后续钻孔施工提供数据。
(8) 灌注过程中,及时将孔口溢出的泥浆用泥浆车运走或引流至固定地点,待蒸发晾干后,运走处理,防止污染周围环境。
全部回答
  • 1楼网友:行雁书
  • 2021-02-22 06:01
可以适当的计量,但要看合同规定以及定额计算规则。 1、浮浆层形成原因分析按照施工规范,钻孔后要彻底清除孔底淤泥。但在实际施工过程中,很难将淤泥彻底清除。在进行封底施工时,首批混凝土冲出导管底口向孔底四周流动扩散,与孔内冲洗液掺合形成一定厚度的浮浆稀释层。由于用导管灌注的水下混凝土从下往上顶升,当导管有一定埋深时,后续灌入的混凝土在已灌入混凝土内部流动,首灌的混凝土始终处在最上层,最终在桩顶凝固成浮浆、泥渣等混杂层。浇灌混凝土时,若导管插入混凝土之内过深,浇注速度又较快,容易在孔体深部沉积较多骨料,加上振捣过程混凝土的离析,也容易导致桩体上部强度较低。混杂层及其下的低劣混凝土层强度低,应予以凿除。 浮浆层处于桩顶时,只要保持一定的超灌量,亦即保证设计标高位置的桩体强度,则能保证桩身质量。如果浮浆层处于桩底或桩身中间,则形成夹泥或断桩,桩身质量就无法达到要求。因此,混凝土灌注工艺显得异常重要。 2、出露桩头分析 1)受地层条件、施工机具、成孔工艺和冲洗介质等因素限制,排渣不彻底,清孔效果差,孔底沉淤多。在这种条件下,采用正确的水下灌注混凝土工艺,设计超灌量不小于50厘米,则既能满足桩身设计要求,又易于凿除超灌部分。 2)成孔工艺合理,清孔彻底,孔底几乎没有沉渣或沉渣很少,同时严格按操作规程灌注混凝土,所形成的桩头浮浆层很薄,一般为10~20厘米,超灌的桩段大部分混凝土强度达到设计要求。 3)清孔不彻底,桩底淤泥较多,又未能严格按照水下灌注混凝土工艺规程操作,这种情况下桩头浮浆层不厚,但却有桩底沉渣多、桩身夹泥甚至断桩的隐患,而且超灌部分也不易凿除。此外,灌注过程中对混凝土上升面测量不准,也会导致桩头高低不等,有的桩超灌2米左右,有的桩却达不到桩高。
我要举报
如以上回答内容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点此我要举报以上问答信息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