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发信息网

弘扬和振奋民族精神阅读答案

答案:2  悬赏:2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12-28 13:00
  • 提问者网友:書生途
  • 2021-12-27 18:3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弘扬和振奋民族精神 72年前,有位权威的西方学者、思想家这样评论道: “中国与其说是一个政治实体,还不如说是一个文明实体――一个唯一幸存至今的文明实体。孔子以来,埃及、巴比伦、波斯、马其顿,包括罗马的帝国,都消亡了;但是中国以持续的进化生存下来了。它受到了外国的影响――最先是佛教,现在是西方的科学。但是佛教没有把中国人变成印度人,西方科学也不会将中国人变成欧洲人。”(罗素语) 应当说,这是一种既深思熟虑又富有远见的看法。 对于这一颇具魅力的话题,想必思考者会找出多种答案。但依我所见,关键是那种始终能够把全民族凝聚在一起,并不断给予自己民族以强大生命力的民族精神。正是这种民族精神,使得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风风雨雨中,百经挫折而不屈,屡遭坎坷而不回,披荆斩棘地不断开辟自己的发展道路。而这种根植于共同地域、语言、心理所形成的民族精神,即使在今天,仍需加以弘扬和振奋。 孔子有过这样的议论:“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子罕》)这一流传至今的名言,十分贴切地道出了中华民族决不向邪恶势力低头的凛然正气。孟子也力主人在道德上要具有“至大至刚”的“浩然正气”,做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孔子和孟子总结、阐述的这种崇高的精神境界,在铸造我们民族的精神品格方面,起到过极为重大、深远的影响。 从屈原的上下求索、虽九死犹未悔的忧国忧民思想,到苏武“杖汉节牧羊”;从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到杜甫的“忧端齐终南,洞不可掇”;从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到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从顾宪成的“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到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无一不是这种爱国精神的典型写照。 人所共知,中华民族素以勤劳刻苦著称。而对于这一拼搏精神的归纳,成书于先秦时代的《周易》中就有“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乾卦?象传》)的高度概括。所谓“健”,亦即刚健、能动之意;所谓“自强不息”,亦即积极向上、永不停止之意。 说到民族精神,人们会想到《周易》中的另一句话:“厚德载物”。就是讲团结,有宽容宽厚精神。仅就团结意识,凝聚意识、凝聚精神而言,恐怕世界上没有哪个国家、哪个民族能像中国表现得这么突出。在很早以前,我国民间就流传着“五双筷子折不断”等故事。这些普普通通的故事,其寓意,无一不在倡导要有团结意识。而许多活生生的事例更表明,中国人历来把团结视为力量,尤其是在外敌入侵的紧要关头,能够迅速形成抗敌的统一意志。很难想象,若是没有这种团结意识、凝聚意识,我们这个多人口、多民族的国家能够繁衍到今天。 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当然不仅只是这些,但仅就这几方面就足以说明,我们的民族是多么的伟大,这种伟大又有着何等深厚的根基。7.对“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 A.团结凝聚的博爱精神。 B.追求崇高的人格精神。 C.心存社稷的爱国精神。 D.自强不息的奋进精神。8.从全文看,文中画线的句子“这是一种既深思熟虑又富有远见的看法”指的是 ( ) A.中国是世界上唯一幸存下来的文明实体。 B.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的东方源于伟大的民族精神。 C.中国以持续的进化方式体现它强大的生命力。 D.佛教、科学都影响过中国的发展,最终被中国兼收并蓄。9.下列说法符合原文作者表达意图的一项是 ( ) A.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鼓舞了一代又一代人,引起了学术界的重视。 B.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是多元的,伟大的,根基是深厚的。 C.古今中外,多少仁人志士都在执着地追求民族精神,恪守民族气节。 D.西方学者、思想家罗素对中国的发展所作的评论是客观的、中肯的。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冷風如刀
  • 2021-12-27 19:29
7.A 8.B 9. B
全部回答
  • 1楼网友:逃夭
  • 2021-12-27 19:47
就是这个解释
我要举报
如以上回答内容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点此我要举报以上问答信息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