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发信息网

如何在中小学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个性

答案:2  悬赏:4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01-29 05:10
  • 提问者网友:嘚啵嘚啵
  • 2021-01-28 21:44
如何在中小学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个性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神也偏爱
  • 2021-01-28 23:00
个性一词的来源,最初来源于拉丁语Personal,开始是指演员所戴的面具。后来指演员——一个具有特殊性格的人。一般来说,个性就是个性心理的简称,在西方又称人格。人生下来只是一个自然物。只有通过教育及社会环境的影响才能成为一个社会的人。所以有人把教育定为人的社会化过程。这不是没有道理的。而心理学的定义是“个性是指表现为个人所具有的意识倾向性,经常出现的并相对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
培养学生个性是学校体育的教学的任务之一,可十多年来,我国学校体育教学在价值取向上存在着偏差。许多学生在崇尚自我标榜的同时,并不真正知道什么是个性,不少人把片面地不受约束的放纵,任性与个性混为一谈。而我们的教学大多沿用传统模式,在培养目标上只重视基本技术教学,强调发身体素质,采用“教师中心论”的灌输式教学方式。忽视学生的情感体验和个性培养。实践证明,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已无法适应当前素质教育的需要,因此,学校体育教学改革必须首先对教学目标进行重新调整,发挥体育的独特功能。根据新时代的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从素质教育的角度重新设定其教育目标,挖掘体育教学过程中的内在机制潜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自信心和创造力才能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1体育教学对发展学生个性方面的意义
1.1尊重学生个性是体育教学的重要任务
体育教学过程是在既独立又合作的前提下进行的,要达到这个目标首先应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认知学生的个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德国体育教学法专家海克尔教授认为体育课重要是教学生如何参加体育运动,并在此过程中,利用各种可能性发展学生的个性。学校的精神生活全部意义就在于要在一个学生身上都唤醒起他个人的人格的独立性,才能培养创造性的能力。
1.2个性培养是创新教育的需要
没有实践就没有创新,没有个性也不会有所创新,这是被历史上成功人士所证明了的真理。为学生提供获取知识,开拓思维,培养能力,施展才能的空间和条件,为学生潜能的充分发挥创造一种宽松的环境,是体育教育义不容辞的责任。目前我国体育在这方面做的远远还不够。因此。我们体育教育的目标、计划、教学方式、方法都应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目标。在体育课上要以学生为主体,创设相互学习,讨论式学习的环境和氛围,重视个性培养,让学有余力的学生拓宽知识面,多掌握一些体育知识和健身方法,只有这样,学校才能有浓重的体育氛围,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各类拔尖人才才能脱颖而出,突出体育的教育功能。
1)对竞争意识的培养
竞争是体育竞赛最为突出的特点,而好胜心理正是中小学生鲜明的特点。体育游戏、竞赛、运动竞赛、各种测试与评分等都为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创造了大量的机会和良好的条件。动员学生积极地投入到竞争与自我能力展现的活动中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提高其竞争能力。 2)对学生性格的发展 性格是人对客观现实稳固的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惯常行为方式的心里特征。不同的运动项目,对参加的性格特点有不同的要求,因而参加者通过进行不同的项目的活动,来发展自身良好的性格,改造性格上的弱点。比如参加足球运动,它是集体项目,要求参加者具有机智灵活、敢打敢拼、沉着冷静、协同配合等良好的作风和心理品质。常参加这种运动可培养学生的良好性格,尤其对那些内向、孤僻、软弱、优柔寡断的学生可克服其性格弱点,逐步形成开朗、勇敢、顽强的性格。 3)对意志品质的培养 在体育教学、训练与竞赛中,参加者必须在困难面前进行自我约束、动员、暗示、命令和体验,及时克服一个又一个困难与障碍。运动中每前进一步都要付出极大的意志努力。而胜利也常取决于“坚持下去”的努力之中。对于目前多为独生子女的中小学生来说,只有长期的进行“再坚持一下”的努力。才更有益于意志品质的培养。 4)对能力的培养
参加体育运动和体育课。对中小学生的能力的培养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因为这不仅仅是体育能力,还包括自我认识能力、协同配合能力、自我学习能力、与人交往能力等等。体育的多功能作用,在这方面也发挥的淋漓尽致。
5)对情感的培养   体育活动中,人们参加各种各样的体验,也就产生各种各样的情感。例如:在运动竞赛时,由于激烈的对抗会产生紧张感,由于胜利会产生满足、愉快的情感。对中小学生来说,运动项目的多样性和吸引力会诱发他们的情趣和爱好;远动环境的复杂多变,又激发他们的应变能力。这都能使他们在心理上获得满意、愉快、欢乐、兴奋等情感体验。当然,其中也有挫折和失败。只有不怕困难、敢于拚搏才会真正体验到成功的全部乐趣。因此,学校体育教学有助于中小学生情感的社会化、深刻化,切实培养他们勇敢、顽强、乐观的情感。
2中小学体育教学中发展个性的方法与途径
2.1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形成愉悦的课堂氛围
体育兴趣是人们为求积极和优先从事活动的心理倾向,它是参与体育活动的需要相互联系的意向活动,是个性的最直接的体现。大教育家孔子有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来自哪里?兴趣来自生活体验。每个学生都有独立的个性,其表现方式也是呈现多样化。特别是在体育课中,学生在实践中容易把生活体验带到学习中来,而个性因素往往制约了表现方式。如好动的孩子他对任何体育活动都非常感兴趣,但其组织纪律性的意识不强;内向的孩子参与集体活动的意识较弱;凭趣的孩子只凭个人兴趣有选择地进行活动。教师要在了解学生的基础上,与学生建立一种合作与互动的关系,真诚、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尽量满足绝大多数学生的需求和爱好,使体育课堂成为学生兴趣充分展示的舞台。其次,要营造一个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针对教学内容设置相应的情境。情境教学也是培养学生健全人格和正确人生观的重要手段。特别是对于低段学生,好奇心求知欲比较强。兴趣也比较容易激发和转化。因此教师选择内容时也应多样化,从学生心理和生活出发,选择趣味强的运动项目,运用不同的教学手法加以引导和转变,让学生放开心扉。融人到老师设置的情境中。激励学生主动的参加体育活动。并且在实践中体验到体育学习带来的无穷快乐。2.2转变观念,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对于谁是主体的问题,教师是具有权威性的,教学的中心是教师,虽然这个观点已不占主流,但是我们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却往往忽视了这个问题。学生是认识活动的主体,一切教育教学的影响只有通过学生自身的活动才能为其接受。教师是主导者,组织者,他对整个课堂起调控作用,只有通过教师才能达到信息的交流和沟通。主体性教学的学生观是:没有差生而只存在互相差异的学生。我们关注学生个性发展。提倡个性发展,更要理解个性发展。个性发展并非教师依照每个学生的意愿进行针对其个人的教学,学生喜欢什么学什么,而是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尊重其主体感受,发挥其主体作用。
2.3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注重学生创新能力 体育教学是以实践课为主体的一门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师生一起练习、游戏、比赛,共同吃苦受累,共同分享胜利的快乐。我认为学生的感受是最真实的感受。学生的评价是最贴切的评价。我们体育教师应从学生的角度去审视自己,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因为教师自身素质是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必要条件。教师和学生的地位是平等的。两者之间存在着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教育关系。体育教师必须树立正确的学生观,与学生民主、平等地进行合作交流,而不是高高在上、居高临下地进行“填鸭式”、“灌输式”的教学。这样孩子只是在被迫接受,没有独立的见解和个性化的发展。
2.4注重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 运动项目和教学方法手段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对发展和培养学生个性具有独到的作用。个性的发展离不开活动。学生只有在喜爱的运动项目中才能全身心的投入,尽情的游戏、运动、竞赛,其不同的性格、兴趣、爱好会自觉的表现出来。并在活动中得到发展和完善。
2.5注重能力培养 能力在个性中具有较大的可塑性。能力包括智力和个体社会化能力,两者互为促进。体育教学中的能力培养首先是使学生能动地。兴奋的进入教学活动。能力与大脑皮层不同区域的神经细胞交替兴奋有关,和信息的输人数量、内容、速度有关。生动活泼的体育课无疑促使大脑皮屡中的酶活性增高,各种认识活动加强,从而兴趣盎然、思路敏捷、想象丰富、观察仔细、判断正确。反之。人体只能机械运动。其次,有的能力需要在逆境中磨练,在压力中产生,所以体育教学的严格要求,严密组织,严松结合也是不可缺少的。
2.6注意学生的需要和兴趣 需要是学习的动力,是个性的源泉。没有需要就谈不上个性的存在和发展,而个体的需要叉不能离开社会的需要。兴趣则是人积极寻找满足需要的途径和方法。体育教学中有:健身需要、美的需要、社会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表现的需要。在安排教学内容和方法时必须考虑学生的上述需要,做到课内外结合。
总之,从学校体育对中小学生个性培养的特殊性,以及对中小学生个性培养的作用来看,在中小学体育教学中,加强学生个性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只有这样才能有助于中小学生健康顺利的成长。作为一名学校体育工作者,我们应该不断努力学习、钻研,提高自身素质,加强教学研究,以满足素质教育的要求。同时,要以高尚的师德和正确的言行。在课堂上和生活中给学生做出表率,才能使学生个性的培养和发展在潜移默化中得到不断加强。
全部回答
  • 1楼网友:逐風
  • 2021-01-28 23:15
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形成愉悦的课堂氛围。 体育兴趣是人们为求积极和优先从事活动的心理倾向,它是参与体育活动的需要相互联系的意向活动,是个性的最直接的体现。兴趣来自生活体验.每个学生都有独立的个性,其表现方式也是呈现多样化。特别是在体育课中,学生在实践中容易把生活体验带到学习中来,而个性因素往往制约了表现方式。如好动的孩子他对任何体育活动都非常感兴趣,但其组织纪律性的意识不强;内向的孩子参与集体活动的意识较弱;凭趣的孩子只凭个人兴趣有选择地进行活动。在我任教的七年级就有一个特别顽皮好动的孩子,上课在教室里坐不住,上体育课无集体意识,许多老师对他束手无策。通过几次接触,我发现他自尊心特别强,不服输,在同学面前爱表现。所以我积极鼓动其参与课堂的管理,让他负责体育器材配置和回收,转化其活动兴趣,培养为同学服务的意识。在说服教育的同时,说明器材管理这个工作的重要性以及老师的重视程度,要胜任这份工作应该在课堂上做其他同学的表率,建立威信。经过一段时间的适应后,这位同学的组织纪律性和活动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并且把器材管理工作做得有条不紊。综合上述因素,我建议教师要在了解学生的基础上,与学生建立一种合作与互动的关系,真诚、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尽量满足绝大多数学生的需求和爱好,使体育课堂成为学生兴趣充分展示的舞台。
我要举报
如以上回答内容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点此我要举报以上问答信息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