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传媒对我们的影响其实是选修课论文本人很懒,所以…呵呵~
- 提问者网友:夢醒日落
- 2021-07-27 09:43
其实是选修课论文
本人很懒,所以…
呵呵~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低音帝王
- 2021-07-27 10:25
一、大众传媒的发展加强了对青少年道德教育的影响力,但造成受众之间的“知沟”现象日益明显
过去,我国社会有稳定的社会结构、等级秩序和统一的价值体系,大众传媒、社会宣传及学校教育之间保持着高度的一致性.现在,我国社会正处于转型之中.从传播学意义上说,我国传统社会是冷的社会,现在的大众社会是热的社会(根据麦克卢汉的观点,冷的社会是高度集中、秩序化、强调服从的社会,热的社会是高度参与、自由化、强调个性与创新的社会),①这种转型正是从传统社会向大众社会、冷的社会向热的社会转型.在这种转型中,大众传媒对青少年道德教育的影响是巨大的,媒介舆论成为了舆论传播的主要形式;而且转型中人们的思想道德观念也在发生着变化,大众传媒对青少年树立新的价值观念、判断是非好恶的标准、为自己人生准确定位有极大的影响.众所周知,道德发展始自学习.青少年是成长中的一代,他们通过各种各样的认知学习来适应社会道德要求,进而内化为自己的品质,形成完整的人格.其中,大众传媒是一种重要的认知学习途径.大众传媒从报纸、电影、广播、电视到现今的互联网络,已经集看、听、说、动、玩于一体,传播的信息可以被不同文化程度的受众接受,突破了识字率对受众规模的影响;它还具有虚拟性、交互性、开放性、自主性、创造性等特点,使得成千上万的人们尤其是乐于接受新鲜事物,“跟风”心理极强的青少年在短时间内成为大众传媒的接受者.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2003年1月发布的第1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02年底,我国上网计算机达2083万台,www站点已达371600个,互联网络用户已达5910万,而且呈不断增长的趋势.在这些用户中,青少年是主体,18岁以下的青少年就占37.3%,18~24岁的用户占37.3%,25~30岁的用户占17.0%.其中,学生就占了28.0%,教师占6.2%,公务人员占8.0%.现在各种传媒的普及率都已比较高,而且正呈上升趋势,正因为如此,大众传媒的刺激和动员对正处于转型社会中的受众(大众传媒的信息接受者或传播对象),特别是那些思想道德正处于形成过程中的青少年的影响甚为剧烈.
按照人们的一般观念,大众传媒的普及可以改善知识传播和教育的条件,其结果将带来整个社会文化水平的提高,有助于缩小社会各个阶层和群体之间的差距,扩大社会平等.但1970年美国著名传播学者P·J·蒂奇诺提出了著名的“知沟”理论假设:在大众传媒传播各种信息的过程中,无论对社会经济地位高者还是低者都会带来知识量的增加,但由于社会经济地位高的人获得知识和信息的速度大大快于后者,随着时间的推移,有可能产生一种“马太效应”,即信息接受过程中的“贫”、“富”差距并非无条件的消失,相反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观察到在信息和知识方面“富者更富,贫者更贫”,两者之间的“知沟”不断变宽,差距不断扩大.②许多研究发现,“知沟”现象确实存在.过去由于受受众规模和媒介传播信息容量的影响,受众之间的“知沟”现象存在但并不是十分明显.随着大众传媒的发展和普及,“知沟”现象在不同地域、不同群体之间越来越明显,特别是新传播技术采用带来的整个社会的信息流通量和信息接触量的增大,使得“老的知沟”未能填平,而“新的知沟”又不断出现,信息富有者和信息贫穷者的两极分化越来越严重.
“知沟”现象的存在与扩大,对那些信息贫穷的青少年来说,道德认知特别是“道德文字”、“道德图像”、“道德声音”的缺乏,将直接影响青少年的价值判断和道德素养的获得,进而影响他们的道德感,使社会所要求的思想道德规范难以转化为他们的个人品德,甚至会带来一系列新的社会问题.当然,“知沟”现象的存在与扩大还造成了教育对象分为更多的层次,对传统的统一教学模式也提出了挑战.究其造成“知沟”扩大的原因,P·J·蒂奇诺认为除了学习知识的经济条件,传播技能上的差异,已有知识储存量的差异,社交范围的差异,信息的选择性接触、理解和记忆,大众传播媒介的性质等因素以外,接触媒体也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经常与媒体接触的青少年,其信息量之大,占有知识面之广之快,就整体而言,是未接触的青少年所不能相比的.所以,我们必须采取对策,缩小社会的“知沟”,如继续推进大众传媒的廉价化、大众化和对不发达地区或低收入阶层制定特殊的扶持政策,特别要培养全体社会成员尤其是广大青少年正确使用媒体和有效利用媒体的能力或素养.
二、大众传媒的发展创造了青少年道德教育的新环境,但使得环境更加复杂且管理趋难
青少年道德教育的环境主要可分为社会环境、单位环境、家庭环境、社交环境.随着大众传媒尤其是互联网络的出现和发展,各种信息以惊人的速度飞越空间,深入到社会的每一个角落,它以“报道事实”、“提供娱乐”等形式,大量传播可复制的讯息,形成了一个强大的传播文化环境,且影响力越来越大.它不仅使传统的社会结构和观念受到冲击,而且也给传统的青少年道德教育人际关系带来了变化,在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插入了“第三者”——大众传媒,它在大众社会起着一种“认同中介”的作用,即大量传播、复制的信息使社会取得文化认同和意识共识.③受教育者在这种环境中接受教育,“媒体现实”的道德培养作用是非常强的,J·格伯纳的研究确认了大众传媒所建构的社会现实对受众成员的主观现实的影响.④广大青少年由于日常接触面过窄,直接经验太少,往往靠大众传媒提供的世界观、价值观和道德规范的“参考框架”来认识和解释社会现实,并逐渐内化为自己的世界观、价值观和道德品质.加上青少年对大众传媒提供的东西多信少疑,就更增加了它的信度和效度,使他们往往在不知不觉中,就潜移默化地形成或改变了自己的道德判断和道德信念.
大众传媒的发展在为我们创造了青少年道德教育新环境的同时,也使青少年道德教育的环境更加复杂化了.大众传媒传播信息的速度快、容量大,使得大众传媒上的信息丰富多彩,浩如烟海,它一方面为青少年学习研究提供了大量的资料,开拓了他们的眼界,丰富了他们的生活;但另一方面,这些信息良莠不齐,各种信息都可能存在,真实的和虚假的、科学的和愚昧的、健康的和污秽的、先进的和落后的信息同时并存,广大青少年如果有意无意地浏览了其中的一些不良信息,就可能会产生极坏的影响.尤其是互联网络的发展,不仅形成了影响力强大的虚拟环境,而且使得国内文化和西方文化直接发生碰撞和激荡,特别是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尚在形成,求知欲、探索欲十分强烈的青少年,很容易受其负面影响.
在大众传媒不发达或大众传媒开放程度不高的情况下,社会和家庭可以很容易地选择有关报道内容和过滤有关信息予以有效控制,但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大众传媒特别是互连网络这种新的道德教育环境不仅复杂,而且教育者对它的管理(控制)也越来越难.虽然政府、法律对传播信息进行了控制,但一些传播媒介为了最大可能地盈利,采用各种方式传播不健康、低格调的内容.这些都是钻管理上的空子来传播低级庸俗的内容,招来一些低层次的读者,扩大发行,以此赚钱,殊不知在刺撞青少年眼球的同时也在毒害他们的灵魂.当然,传统的媒介形式还可以通过“把关”来控制不良信息,但互联网络的发展使媒介组织的“把关人”角色越来越淡化,甚至失灵,管理难度越来越大.对于广大教育者来说,应该高度重视大众传媒这一新的道德教育环境,要树立强烈的阵地意识,抢占和利用大众传媒这块道德教育阵地,并加强研究,管(对大众传媒的有效管理和监督)、导(以积极健康的主流信息进行引导)、建(积极建设道德教育媒体)协调发展,整体推进,更好地发挥它在青少年道德教育中的作用.
三、大众传媒的发展促进了青少年道德教育方法途径的转变,但又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道德教育的效果
很长时间里,青少年道德教育主要是通过灌输说教来实现的,基本上隶属于学校教育系统,可以说是一种封闭式德育;后来,书籍、报刊、电视等传播媒介成为青少年道德教育的重要载体,大众传媒的宣传、鼓励、教育、引导、批评等道德教育功能受到了人们的重视,现代德育逐渐走向开放.但这些方式传播道德教育信息的速度、容量、效率都是比较低的.以先进科学技术为基础的大众传媒特别是互联网络,为青少年道德教育提供了现代化的物质手段,极大地改善了青少年道德教育的物质条件,丰富了道德教育的内容,达到省时、省力、低投入高产出的效果;同时也促进了青少年道德教育方法途径的转变.第一,大众传媒使得信息多样化了,这就使得我们的教育由教道德向教青少年如何选择道德转变;第二,大众传媒使得信息有很强的渗透性,这必然要求我们的道德教育由公开、正式转向隐性、渗透;第三,传统的课堂教学运用了电视、录音、录像、投影等媒介形式,增强了吸引力,大大提高了青少年道德教育的效率和效果.第四,利用大众传播媒体进行大范围的社会宣传教育和小范围的思想道德教育,对青少年道德形成和发展产生了直接而强有力的影响作用.最后,网络的应用,出现了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的远程教学和网上教育,这种教育不仅变传统的被动式接受“灌输”教育为互动式、引导式的宣传教育,而且变传统的单纯语言表达为借助声音、图像、动画等多媒体手段形象的表达,加深了印象,强化了效果.
大众传媒已经成为青少年道德教育的一个新的重要阵地,是不容置疑的.它也会带来一些消极影响,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弱化青少年道德教育的效果.第一,随着大众传媒特别是互联网络的发展,人们处在一个信息的海洋之中.这些庞杂多样的信息交织在一起,泥沙俱下,鱼龙混杂,各种形象、色彩无时无刻不在作用于人们的感官,精神意义明显削弱,情感教育缺乏,而且使青少年对大众传媒过分依赖,造成个人心灵明显封闭.大众传媒正侵蚀着人们尤其是广大青少年的心理环境,使他们无法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有效控制,给青少年道德教育带来了极大的干扰.第二,大众传媒在传播信息的过程中形成的信息污染对广大青少年具有极大的诱惑力和欺骗性,使青少年在社会化的道路上出现反叛和回归的波折,可能使部分意志薄弱者由欣赏走向趋同,由无意识模仿走向有意识追求,甚至走向犯罪,以致成为信息浊流的牺牲品.第三,西方国家利用其先进的技术设备和资金优势,在大众传媒尤其是互联网络上进行信息资源的垄断和信息输出,使得外来文化与日俱增,在扩大文化交流的同时,文化霸权也愈发明显,这就使广大青少年接受的信息相当一部分来自国外,与中国文化的独特性和他们已接触到的道德要求产生新的矛盾和对抗,对青少年道德教育形成了巨大的冲击,将会在一定程度上削弱教育的效果.第四,现代大众传媒具有极大的自由和交互性,为信息传播提供了多种渠道,特别是互联网络还提供了似乎没有时空限制、没有道德约束的虚拟环境,广大青少年更愿意与其双向交流,而不愿意把信息反馈给教育者,从而导致教育信息反馈的弱化,进而影响教育的效果.最后,过去我国的大众传媒机构大多作为事业机构而存在,是非盈利性的.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各种传媒不得不走向市场,需要在市场竞争中求得生存与发展.在大众传媒市场化的进程中,许多媒体为了争夺、迎合更多的受众,而流露出媚俗、猎奇的心态;同时为追求利益使得假冒伪劣广告、虚假有偿新闻等现象屡禁不止;加之目前监督、监控和管理技术尚不完备,致使一些大众传媒的不良倾向越来越明显,导致青少年道德意识扭曲和价值观念的偏差.这些都严重弱化了青少年道德教育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