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发信息网

日光五书读后感?????????????????????????

答案:1  悬赏:7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04-07 13:41
  • 提问者网友:温旧梦泪无声
  • 2021-04-06 23:50
日光五书读后感???????????????????????????????????????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酒者煙囻
  • 2021-04-07 00:50
过度阐释的狂欢与作家无意识的揭露
——《日观流年》讨论纪要以及自己的感想
杨钟沛
汉(师)

之前选择《日观流年》作为研读书籍,主要原因有二,一是在图书馆里我就借到了这本,其余的可供研读的书籍都被借走了;二是当我说我想讨论王安忆的《长恨歌》的时候,小白告诉我,选《长恨歌》的人有点多。虽然她没有拒绝我进入《长恨歌》的队伍中,但是她的为难的语气,坚定了我读《日观流年》的决心。洋洋四十余万字,用一个月时间读完了。
读完之后,觉得印象最深的还是结构上的倒带式的情节和内容上的“抗争四十岁的寿命极限”的设置。但是想到在讨论课上会有其他同学提到这个问题,所以在课前提问题的时候就回避了提出这两个。
我借的是人民日报出版社2007年9月第1版的《日观流年》。此书设计用心,在全书的最后提供了大量的与阎连科作品相关的研究材料的存目,这为我收集资料提供了巨大的方便和方向性的指导。结合我的阅读感受和这些研究材料的启发,我提出了三个问题:1、如何理解《日》中的女性的悲剧性(可以从性和权利压迫角度分析)?2、葛红兵说《日》具有先锋性。从哪些角度可以分析小说的先锋性?3、王蒙说,“我喜欢(《日光流年》)中的喜剧中的悲剧,悲剧中的喜剧。”试举例说明文中的悲喜交加处,分析这种美学效果的形成原因。

第二天的时候,看了我们讨论组其他同学提出的问题,发现我们彼此的问题有重复交叉的地方,有些是互为因果或者是相互补充的。比如我的问题2,思考小说中所具有的先锋性,其中预设的答案(或者说思考的角度)就有①小说在叙述上所用的倒带式叙述(和谭力鑫的问题相同);②小说采用的大量的通感词汇(和徐泽源的问题相同);③在第四章中的双文本讲述(和龚佳雪问题相同)。
我翻阅下载的论文资料当中,有一篇比较特别,是阎连科的访谈。真是一篇经典的访谈,在这篇访谈中,谈到了我们班提出的三个问题1、为什么要把年龄设置在四十岁;2、为什么采用了倒带式的叙述方式;3、为什么在第四章《奶与蜜》当中,加入圣经故事。
这三个问题,我们在课堂上也有讨论。不过我觉得很难受的是,大家讲的都很丰富和有深度、多角度,我也知道这几个问题是对阎连科的《日观流年》讨论的热点问题;但是阎连科在这篇访谈录当中对于这几个问题的回答却很简

单,完全没有我们读者所预设的深意在。
对于第一个年龄设置问题,阎连科的答案是”四十岁是中年危机的时候”。对于这个问题,许多同学倒是谈到了。在这里不做多的赘述。
对于第二个问题,阎连科的回答很简单,主要有两点。首先,他承认他对这个倒叙的结构很用心,并且正是这个倒叙的结构,使得他在写作这部洋洋四十余万字的长篇的过程中没有那么疲惫,因为这种结构给他带来了“写作上的新鲜感”。第二个原因则是,他认为通过这种追根溯源式的写法,似乎更能表现生命的活力和他对生命的热爱。
对于第三个问题,大家都做了颇多的研究,包括对《圣经》的出埃及篇进行了分析。老实说那几则故事我读的并不是非常流畅,都是后来在评论文章的解释赏析带领下,才有了一个轮廓的认知。但是颇让我宽慰的是,阎连科谦虚地表示,他对《圣经》的研究并不多,主要是想要追求一种“相驳相反的效果”;“我没有经过更多的思考„„如果说司马蓝身上有摩西的影子,那也许是某种巧合。”

我边听同学们说观点解析,边觉得诧异和矛盾。许多问题,大家都谈得口若悬河,但是阎连科说他的写作动机却远远没有这么艰深和微妙。我不禁想勃然大怒,拍案而起,为作家鸣不平;斥责故弄虚玄和过度阐释。但是冷静下来一想,又反思自己的想法是否合理。
进入大学,魏天无老师的文学文本解读课,便旗帜宣明地介绍了“文学文本细读法”,宣扬在读作品的时候淡化作者,淡化背景的理念。读文本,不再是对作家原意的提取,而是有着自己的再创造;作家被放到了次要的位置,而文本本身则成为了中心。并且老师也讲到了这种阅读方法的理论依据:比如,作家的主观观念不一定就是文本完成后的全部内涵,一部作品可能写出来比作家预设的还要丰富;作家有许多潜意识无意识的东西可能都投射到了作品中,作家本身也无法意识到,但是读者却可以在文本分析的时候看出来;读者的多样化阅读丰富了文学批评视野„„
所以,读者拥有“创造”甚至是“误读”的权利。
但是,老师再讲完这个之后,又立即说到了“过度诠释”这个概念。过犹不及,如果肆意地拼贴、歪曲、捏造和建立联系,会使得文本扭曲变形,失去批评的价值。
文学阅读和批评的结果,无法用一张试纸或者一次实验进行定量定性分析。老师也没有,也不可能告诉我们什么样的批评就一定是“合理的”,什么样的批评就是应该警惕的“过渡阐释”。这或许就是文学的说不尽的美
我要举报
如以上回答内容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点此我要举报以上问答信息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