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发信息网

夏至和三伏有什么关系?

答案:5  悬赏: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11-27 09:40
  • 提问者网友:嗝是迷路的屁
  • 2021-11-27 00:45
夏至和三伏有什么关系?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不想翻身的咸鱼
  • 2021-11-27 01:46
夏至是二十四节气之一。
  三伏是指初伏、中伏和末伏,约在7月中旬到8月中旬这一段时间。夏至以后,虽然白天渐短,黑夜渐长,但是一天当中,白天还比黑夜长,每天地面吸收的热量仍比散发的多,近地面的温度也就一天比一天高。到"三伏"期间,地面吸收的热量几乎少于散发的热量,天气也就最热了。再往后,地面吸收的热量开始少于地面散发的热量,温度也就慢慢下降了。所以一年中最热的时候一般出现在夏至的"三伏"。

  具体资料:
  6月21日为夏至日,此时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是北半球一年中白昼最长的一天。夏至这天虽然白昼最长,太阳角度最高,但并不是一年中天气最热的时候。因为,接近地表的热量,这时还在继续积蓄,并没有达到最多的时候。俗话说“热在三伏”,真正的暑热天气是以夏至和立秋为基点计算的。大约在七月中旬到八月中旬,我国各地的气温均为最高,有些地区的最高气温可达40度左右。
  夏至日是我国最早的节日。清代之前的夏至日全国放假一天,回家与亲人团聚畅饮。《礼记》中也记载了自然界有关夏至节气的明显现象:“夏至到,鹿角解,蝉始鸣,半夏生,木槿荣。”说明这一时节可以开始割鹿角,蝉儿开始鸣叫,半夏、木槿两种植物逐渐繁盛开花。从中医理论讲,夏至是阳气最旺的时节,养生要顺应夏季阳盛于外的特点,注意保护阳气,着眼于一个“长”字。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曰:“使志无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就是说,夏季要神清气和,快乐欢畅,心胸宽阔,精神饱满,如万物生长需要阳光那样,对外界事物要有浓厚的兴趣,培养乐观外向的性格,以利于气机的通泄。与此相反,举凡懈怠厌倦,恼怒忧郁,则有碍气机通跳,皆非所宜。嵇康《养生论》对炎炎夏季有其独到之见,认为夏季炎热,“更宜调息静心,常如冰雪在心,炎热亦于吾心少减,不可以热为热,更生热矣。”即“心静自然凉”,这里所说就是夏季养生法中的精神调养。

  起居调养,以顺应自然界阳盛阴衰的变化,宜晚睡早起。夏季炎热,“暑易伤气”若汗泄太过,令人头昏胸闷,心悸口渴,恶心甚至昏迷。安排室外工作和体育锻炼时,应避开烈日炽热之时,加强防护。合理安排午休时间,一为避免炎热之势,二可恢复疲劳之感。每日温水洗澡也是值得提倡的健身措施,不仅可以洗掉汗水、污垢,使皮肤清洁凉爽消暑防病,而且能起到锻炼身体的目的。因为,温水冲澡时的水压及机械按摩作用,可使神经系统兴奋性降低,体表血管扩张,加快血液循环,改善肌肤和组织的营养,降低肌肉张力,消除疲劳,改善睡眠,增强抵抗力。另外,夏日炎热,腠理开泄,易受风寒湿邪侵袭,睡眠时不宜扇类送风,有空调的房间,室内外温差不宜过大,更不宜夜晚露宿。

  运动调养也是养生中不可缺少的因素之一。

  夏季运动最好选择在清晨或傍晚天气较凉爽时进行,场地宜选择在河湖水边,公园庭院等空气新鲜的地方,有条件的人可以到森林、海滨地区去疗养、度假。锻炼的项目以散步、慢跑、太极拳、广播操为好,不宜做过分剧烈的活动,若运动过激,可导致大汗淋漓,汗泄太多,不但伤阴气,也宜损阳气。在运动锻炼过程中,出汗过多时,可适当饮用淡盐开水或绿豆盐水汤,切不可饮用大量凉开水,更不能立即用冷水冲头、淋浴,否则会引起寒湿痹证、黄汗等多种疾病。

  饮食调养,有夏时心火当令,心火过旺则克肺金之说(五行的观点),故《金匮要略》有“夏不食心”的说法。根据五行(夏为火)、五成(夏为长)、五脏(属心)、五味(宜苦)的相互关系,味苦之物亦能助心气而制肺气。夏季又是多汗的季节,出汗多,则盐分损失也多,若心肌缺盐,心脏搏动就会出现失常。中医认为此时宜多食酸味,以固表,多食咸味以补心。《素问·臧气法时论》曰:心主夏,“心苦缓,急食酸以收之”,“心欲耎,急食咸以耎之,用咸补之,甘泻之”。就是说藏气好软,故以咸柔软也。从阴阳学角度看,夏月伏阴在内,饮食不可过寒,如《颐身集》所说:“夏季心旺肾衰,虽大热不宜吃冷淘冰雪,蜜水、凉粉、冷粥。饱腹受寒,必起霍乱。”心旺肾衰,即外热内寒之意,因其外热内寒,故冷食不宜多吃,少则犹可,贪多定会寒伤脾胃,令人吐泻。西瓜、绿豆汤、乌梅小豆汤,虽为解渴消暑之佳品,但不宜冰镇食之。按中医学的脏与脏之间的关系讲“肾无心之火则水寒,心无肾之水则火炽。心必得肾水以滋润,肾必得心火以温暖”从中不难看出心、肾之间的重要关系。

  夏季气候炎热,人的消化功能相对较弱,因此,饮食宜清淡不宜肥甘厚味,要多食杂粮以寒其体,不可过食热性食物,以免助热;冷食瓜果当适可而止,不可过食,以免损伤脾胃;厚味肥腻之品宜少勿多,以免化热生风,激发疔疮之疾。

  夏季食谱:

  荷叶茯苓粥:

  [配料] 荷叶1张(鲜、干均可),茯苓50克,粳米或小米100克,白糖适量。

  [做法] 先将荷叶煎汤去渣,把茯苓、洗净的粳米或小米加入药汤中,同煮为粥,出锅前将白糖入锅。

  [功效] 清热解暑,宁心安神,止泻止痢(对心血管疾病、神经衰弱者亦有疗效)。

  凉拌莴笋:

  [配料] 鲜莴笋350克,葱、香油、味精、盐、白糖各适量。

  [做法] 莴笋洗净去皮,切成长条小块,盛入盘内加精盐搅拌,腌1小时,滗去水分,加入味精、白糖拌匀。将葱切成葱花撒在莴笋上,锅烧热放入香油,待油热时浇在葱花上,搅拌均匀即可。

  [功效] 利五脏,通经脉。

  奶油冬瓜球:

  [配料] 冬瓜500克,炼乳20克,熟火腿10克,精盐、鲜汤、香油、水淀粉、味精各适量。

  [做法] 冬瓜去皮,洗净削成见圆小球,入沸水略煮后,倒入冷水使之冷却。将冬瓜球排放在大碗内,加盐、味精、鲜汤上笼用武火蒸30分钟取出。把冬瓜球复入盆中,汤倒入锅中加炼乳煮沸后,用水淀粉勾芡,冬瓜球入锅内,淋上香油搅拌均匀,最后撒上火腿末出锅即成。

  [功效] 清热解毒,生津除烦,补虚损,益脾胃。

  兔肉健脾汤:

  [配料] 兔肉200克,淮山30克,枸杞子15克,党参15克,黄芪15克,大枣30克。

  [做法] 兔肉洗净与其它配料武火同煮,煮沸后改文火继续煎煮2小时,汤、肉同食。

  [功效] 健脾益气。

  此外,西红柿炒鸡蛋,也是夏季时令菜。

  "三伏"是指初伏、中伏和末伏,约在7月中旬到8月中旬这一段时间。夏至以后,虽然白天渐短,黑夜渐长,但是一天当中,白天还比黑夜长,每天地面吸收的热量仍比散发的多,近地面的温度也就一天比一天高。到"三伏"期间,地面吸收的热量几乎少于散发的热量,天气也就最热了。再往后,地面吸收的热量开始少于地面散发的热量,温度也就慢慢下降了。所以一年中最热的时候一般出现在夏至的"三伏"。

  从夏至后第三个“庚”日算起,初伏(10天)、中伏(10~20天)、末伏(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算起,10天),是一年中天气最热的时间。
全部回答
  • 1楼网友:老鼠爱大米
  • 2021-11-27 05:16
楼上的太厉害了,把我要说的都说了,没啥补充的了,无限公司,你选他吧,I 服了.
  • 2楼网友:蓝房子
  • 2021-11-27 04:00
今年6月21日是“夏至”节气,夏至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个节气。此时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是北半球一年中白昼最长的一天。夏至这天虽然白昼最长,太阳角度最高,但并不是一年中天气最热的时候。俗话说“热在三伏”,真正的暑热天气是以夏至和立秋为基点计算的。另外,此日民间流行吃面食,有“冬至馄饨夏至面”的说法。
  • 3楼网友:上分大魔王
  • 2021-11-27 02:46
简单点:夏季常年相对最热的三个连续时段。即头伏、二伏和三伏,统称为伏天或三伏。夏至后第三个庚日为头伏(或初伏)始日,第四个庚日为中伏始日,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为末伏(或三伏)的始日,每伏10天,但有些年份中伏为20天
  • 4楼网友:末日狂欢
  • 2021-11-27 02:26
我国出除了二十四节气之外,还有“三伏、数九、入伏、出伏”等杂性节气,用来表示天气变化的情况,他们同二十四节气一样,于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农业生产有着密切的联系。
按夏历(农历)的规定,夏至后的第三个“庚日”(即前面的第一个字是“庚”的日子)未初伏,第四个“庚日”为中伏,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为末伏,综合起来称之为“三伏”。由于末伏在立秋之后,所以,我国不少地方有“秋后一伏”的说法。

从初伏到中伏,时间固定是10天为一伏,从中伏到末伏择优的年份有时是10天,有的是20天,上下相差20天。

三伏期间,太阳辐射到地面上的热量要比由地面向天空中散发的多,而且,大气温度持续上升,所以,此时是全年中最热的阶段。通常在我市范围内,伏天的最高气温,绝大多数地区要达到36℃—38℃以上,有时还会更高一些。数伏天气与农业生产紧密相关,所以,农民朋友十分重视这个阶段的农事活动,农谚有:“头伏萝卜、二伏菜、三伏有雨种荞麦”和“热在中伏、伏伏有雨”、“三伏不热、无辜不结”以及“头伏棉花打顶、二伏打杈”的等等说法,其实这些提法,都是农民群众在长期生产实践中的经验总结,它让人们注意掌握季节时令变化,从而做到适时耕作收获,以利于农业增收农民增收的需要。
我要举报
如以上回答内容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点此我要举报以上问答信息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