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发信息网

蝉虞世南改写成散文

答案:3  悬赏: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02-14 13:31
  • 提问者网友:火车头
  • 2021-02-13 17:01
蝉虞世南改写成散文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山君与见山
  • 2021-02-13 17:29
《蝉》
虞世南是唐初著名书法家,官至秘书监,封永兴县子,人称“虞永兴”。这首诗可能是他受唐太宗知遇
之恩而作,所以诗中的蝉是一种清高尊贵的形象。
首句“垂緌饮清露”表面上是写蝉的形状与食性,实际上是运用比兴手法,暗示自己的显要身份和清廉
的品质。蝉的头部有两报触须,形状似官员系在颈下的帽带;古人认为蝉栖身高树,只喝清洁的露水,固而
用“饮清露”象征人的品格高洁。其实蝉是靠吸食植物的液汁生活的,哪里可能只喝露水?
次句“流响出疏桐”写蝉鸣声。为什么说连续不断的蝉鸣声是从枝叶稀疏的梧桐中传出来的呢?这是因
为梧桐在古人的心目中是一种高贵而灵异的树,传说鸾风一类的鸟非梧桐不栖,“王者任用贤良,则梧桐生
于东厢”(见《初学记》引《瑞应图》)。诗人以蝉自比,则其呜声也就不同凡响。“桐”前着一“疏”字
全部回答
  • 1楼网友:未来江山和你
  • 2021-02-13 19:08
蝉 虞世南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晨起推开窗户,便见那青蒙的雾气夹杂着些湿润,入鼻沁出了凉意。到底是秋天将至了,连满园暮夏的大好绿意都颓败过半,再无夏季的繁盛气象了。耳畔传来蝉清亮的鸣声,似要为夏的褪去留最后一丝倔强。它坚持鸣着,不时抖抖自己仿若帽缨的触须,小口一涰便是一口清甜树汁作了它的甘露。它于是又鸣起来,鸣声袅袅的穿过树叶间,枝叶间,甚至穿过了凌天的高耸树冠,流入了我的耳中,顺着秋风,疏桐间更显出它的寂寥了。然而鸣声之悠远岂在于秋风的浓烈,只是居于高处自然悠远罢了。是啊,君子又何须凭借他物以彰君子之风呢。
(原创勿喷)
  • 2楼网友:雪起风沙痕
  • 2021-02-13 18:38
《蝉》
虞世南是唐初著名书法家,官至秘书监,封永兴县子,人称“虞永兴”。这首诗可能是他受唐太宗知遇
之恩而作,所以诗中的蝉是一种清高尊贵的形象。
首句“垂緌饮清露”表面上是写蝉的形状与食性,实际上是运用比兴手法,暗示自己的显要身份和清廉
的品质。蝉的头部有两报触须,形状似官员系在颈下的帽带;古人认为蝉栖身高树,只喝清洁的露水,固而
用“饮清露”象征人的品格高洁。其实蝉是靠吸食植物的液汁生活的,哪里可能只喝露水?
次句“流响出疏桐”写蝉鸣声。为什么说连续不断的蝉鸣声是从枝叶稀疏的梧桐中传出来的呢?这是因
为梧桐在古人的心目中是一种高贵而灵异的树,传说鸾风一类的鸟非梧桐不栖,“王者任用贤良,则梧桐生
于东厢”(见《初学记》引《瑞应图》)。诗人以蝉自比,则其呜声也就不同凡响。“桐”前着一“疏”字,
既让人感到“流响”的易于流传,又与宋句“秋风”相应。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是从上两句引发出来的议论。“居高”的
“高”有两层含义:一是实指蝉所居的梧桐树高,二是暗指“饮清露”的品格之高。以之比人,不光是
地位高,品格也高。如若品格不高。甚至非常丑恶,即使地位再高也不会受人尊重。只有地位高而品格也
高,他发出的声旨影响才大,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藉,自能声名远播。诗人把这一命意通过蝉的形象表达出
来了。清人沈德潜《唐诗别裁》说:“命意自高。咏蝉者每咏其声,此独尊其品格。”今人刘水济《唐人绝
句精华》说:“三四句借蝉抒怀,言果能立身高洁者,不待凭藉,自能名声远闻也。”
唐人咏蝉诗除本篇外,李商隐的《蝉》和骆宾王的《在狱咏蝉》也很著名,李诗:“本以高难饱,徒劳
恨费声。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前四句写形
象,与虞世南的《蝉》诗相似,但显示的是环境的冷酷;后四句写思想感情,表达薄宦漂泊、欲归不得之
情。骆诗:“西陆(指秋天)蝉声唱,南冠(指囚徒)客思深。不堪玄鬓影(指蝉),来对白头吟。露重飞难进,
风多响易沉。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诗人借蝉自喻,将秋蝉的艰窘与己身的不幸融而为一。清人施补
华《岘佣说诗》云:“三百篇比兴为多,唐人犹得此意。同一咏蝉,虞世南‘居高声白远.非是藉秋风’是
清华人语;骆宾王‘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是患难人语,李商隐‘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是牢骚人
语。比兴不同如此。”三首咏蝉名作由于作者地位、遭际、气质的不同,观察蝉的眼光、心情也就不同,因
而构成富有不同个性特征的艺术形象。
我要举报
如以上回答内容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点此我要举报以上问答信息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