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人才管理参考文献
答案:1 悬赏: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02-10 22:06
- 提问者网友:心牵心
- 2021-02-10 05:38
近几年相关文献的出处,作者,出版日期(报刊、杂志均可)如能表明页码及引用的内容更好。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独行浪子会拥风
- 2021-02-10 05:47
谈企业人才
作者:赵 民
2006-1-20 15:52:04
中国当代自1978年以来的改革开放历程,就是一部25年中国企业从“人才留不住”到“人才要留住”到“留住何人才”到“人才留得住”的历史。
今天我们来谈这个话题。
企业人才其实可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企业发展所必要的管理团队,我们称之为“地核人才”。地核人才通常包括一个企业的董事会和管理高层,有些企业,也包括部分上中层管理人员。第二层次是企业发展中应当有一定稳定性的,但也必须有一定岗位流动率的(注意,不是公司员工的流动率)管理人员和业务人员,我们称之为“地壳人才”。地壳人才包括一个企业的中层和基层管理人员,有些企业包括部分岗位位置低但岗位重要的员工,如财务部会计。最后一个层次是企业员工中经过试用期试用证明能够胜任其工作岗位的,个人能力具有发展潜力的,可以融入公司要求的企业文化中的普通员工,我们称之为“地表人才”。地表人才的外部供应相对供大于求,岗位接班容易,人员流动时对公司的影响基本可以忽略不计。
如果从每个人的角度讲,在一定条件下都可以说是人才,但对一个企业中每一个具体工作岗位上的员工而言,就不一定每个人都是人才了。这有二种情况。一种是有些人本人不喜欢或不适合某种行业某个阶段某种类型的企业,那么,这个员工对这个企业而言,就不是人才,我们称之为“非典型企业人才”,简称“非典企人才”。另外一种情况就是有些人,由于个性或经历或专业背景等原因,不适合公司的某一个或某一类岗位,但本人从个人意愿上又坚持要从事这一类岗位工作的,那么,这个员工对这个企业而言,也不是人才,我们称之为“非典型岗位人才”,简称“非典位人才”。对“非典企人才”,只能重新选择适合本人的公司。对“非典位人才”,可以在公司内部其他种类的岗位上进行调配和试用,如果合适,就可以成为地表人才,如果1—2 次调配后仍不合适,就可能成为非典企人才,从而流出企业。
对于不同的行业和不同阶段的企业而言,地核人才、地壳人才和地表人才的比例是各不相同的。对于通常的制造业成熟企业,地核人才的比例一般为3%,地壳人才的比例一般为5%;对于一般的服务业成熟企业,地核人才的比例一般为5%左右,地壳人才的比例一般为10%左右。
每个企业一般都有10%左右的员工是非典企和非典位人才。所以末位淘汰法不仅在管理理论上有优点,而且在实际操作中也是充分必要的。不同企业在人才竞争力上的总体差距,就在于地表人才和非典位人才的比例多少和上升可能性以及上升速度多快。一个人力资源管理优秀的公司,通常有三个地方比其他公司优秀:第一是有一套结合企业实际情况,切实可行、行之有效、与时俱进的培养地壳人才和地表人才的管理制度和实施办法;第二就是有一支优秀的可以推动这套管理制度和实施办法有效运营的专职人力资源管理队伍;第三就是地核人才队伍和地壳人才队伍从理念上到管理操作上都被这样的文化同化,具有较高的一致性。我们称之为“人力资源三个竞争力”。
什么是一个优秀的公司总裁的人力资源管理水平?就是识别、组建、吸收优秀的、合适的地核人才,指导高管团队其他人员搭建地壳人才队伍。什么是一个优秀的分管人力资源事务的公司副总的管理水平?就是在公司实现“人力资源三个竞争力“上,起主要的作用。什么是一个优秀的人力资源经理的管理水平?就是不招聘、少招募非典企人才,在企业内尽快地准确地辨别出非典企人才,尽快地转化非典位人才为地表人才,更多地培养地表人才转化为地壳人才。
一个受到社会尊敬的优秀公司,可以是让非典企人才尽快地流出本企业,在其他企业找到适合自己位子的企业(“非典企输出”);也可以是不断地向其他企业输出经过良好培训的可以成为地壳人才的地表人才的企业(“地表输出”);也可以是不断地向其他企业输出可以成为不可替代的地核人才的地壳人才的企业(“地壳输出”);也可以是向社会输入自己创业的地表人才、地壳人才和地核人才的企业(“创业输出”)。所以,从这个意义上看,培养了100多个世界500强 CEO的通用电器(GE)公司当然值得尊敬,但绝大多数公司何以通过“非典企输出”,“地表输出”、“地壳输出”和“创业输出”而跻身于人力资源管理优秀的公司之列。
对于一个创业企业的筹备期,主要的股东就是要搭建一个地核人才团队。如果是本人出任管理岗位,那么,还有一个任务是要物色一个有共同理念的人力资源副总。如果本人不出任管理岗位,那么,就是要物色一个有共同理念的总裁。双方要在早期谈股份,谈营业收入计划、谈绩效激励和薪酬的同时,谈好对地核团队,地壳团队的企业人才观和管理模式。
对于一个风险投资公司的投资经理,或个人有钱想要收购、兼并国有企业的民营企业家,除了通常教科书上谈的那些基本投资、购并原则和步骤外,在中国当代,尤其是要多花时间在和候任管理者在企业人才观上进行充分的交流,并见诸于书面文字。中国的公司法和工商局提供的公司章程模版在内容上是很初级的,一个公司的大股东或董事长,如果有时间和可能,就有必要另外专门和管理层讨论并写下未来企业的管理基本法,尤其是那些自己创业成功的正在转换身份从总裁成为董事长和投资人的民营企业家。
中国当代的投资人,主要是由三种人构成的:第一种是炒股票完成原始积累的炒股人;这类投资人当股东进入实业,专长在资本市场,而不在管理,如果没有长期经营理念,鲜有成功的。第二种是自己创办实业成功想进入新行业的民营企业家。相对于第一种炒股人,这种人成功率相对较高。但即使是有经验的民营企业家,对企业人才有深刻认识和理解的,也为数不多。最后一种投资人,就是从学校毕业后,没有任何实业企业的经历,直接进入国有控股的投资公司或金融系统的专业投资人。对于这样的经历打理投资的,如果投入的不是有政府壁垒的行业的话,成功的较好办法,就是投资马上要上市的准上市公司(Pre-IPO)。
企业人才观,讲起来简单,听起来无味,干起来无奈,看起来很虚,但到企业实际走一走,生动、鲜活的经验和教训到处可见,是投资人、公司董事和管理人员永恒的主题。
中国当代自1978年以来的改革开放历程,就是一部25年中国企业从“人才留不住”到“人才要留住”到“留住何人才”到“人才留得住”的历史。
今天我们来谈这个话题。
企业人才其实可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企业发展所必要的管理团队,我们称之为“地核人才”。地核人才通常包括一个企业的董事会和管理高层,有些企业,也包括部分上中层管理人员。第二层次是企业发展中应当有一定稳定性的,但也必须有一定岗位流动率的(注意,不是公司员工的流动率)管理人员和业务人员,我们称之为“地壳人才”。地壳人才包括一个企业的中层和基层管理人员,有些企业包括部分岗位位置低但岗位重要的员工,如财务部会计。最后一个层次是企业员工中经过试用期试用证明能够胜任其工作岗位的,个人能力具有发展潜力的,可以融入公司要求的企业文化中的普通员工,我们称之为“地表人才”。地表人才的外部供应相对供大于求,岗位接班容易,人员流动时对公司的影响基本可以忽略不计。
如果从每个人的角度讲,在一定条件下都可以说是人才,但对一个企业中每一个具体工作岗位上的员工而言,就不一定每个人都是人才了。这有二种情况。一种是有些人本人不喜欢或不适合某种行业某个阶段某种类型的企业,那么,这个员工对这个企业而言,就不是人才,我们称之为“非典型企业人才”,简称“非典企人才”。另外一种情况就是有些人,由于个性或经历或专业背景等原因,不适合公司的某一个或某一类岗位,但本人从个人意愿上又坚持要从事这一类岗位工作的,那么,这个员工对这个企业而言,也不是人才,我们称之为“非典型岗位人才”,简称“非典位人才”。对“非典企人才”,只能重新选择适合本人的公司。对“非典位人才”,可以在公司内部其他种类的岗位上进行调配和试用,如果合适,就可以成为地表人才,如果1—2 次调配后仍不合适,就可能成为非典企人才,从而流出企业。
对于不同的行业和不同阶段的企业而言,地核人才、地壳人才和地表人才的比例是各不相同的。对于通常的制造业成熟企业,地核人才的比例一般为3%,地壳人才的比例一般为5%;对于一般的服务业成熟企业,地核人才的比例一般为5%左右,地壳人才的比例一般为10%左右。
每个企业一般都有10%左右的员工是非典企和非典位人才。所以末位淘汰法不仅在管理理论上有优点,而且在实际操作中也是充分必要的。不同企业在人才竞争力上的总体差距,就在于地表人才和非典位人才的比例多少和上升可能性以及上升速度多快。一个人力资源管理优秀的公司,通常有三个地方比其他公司优秀:第一是有一套结合企业实际情况,切实可行、行之有效、与时俱进的培养地壳人才和地表人才的管理制度和实施办法;第二就是有一支优秀的可以推动这套管理制度和实施办法有效运营的专职人力资源管理队伍;第三就是地核人才队伍和地壳人才队伍从理念上到管理操作上都被这样的文化同化,具有较高的一致性。我们称之为“人力资源三个竞争力”。
什么是一个优秀的公司总裁的人力资源管理水平?就是识别、组建、吸收优秀的、合适的地核人才,指导高管团队其他人员搭建地壳人才队伍。什么是一个优秀的分管人力资源事务的公司副总的管理水平?就是在公司实现“人力资源三个竞争力“上,起主要的作用。什么是一个优秀的人力资源经理的管理水平?就是不招聘、少招募非典企人才,在企业内尽快地准确地辨别出非典企人才,尽快地转化非典位人才为地表人才,更多地培养地表人才转化为地壳人才。
一个受到社会尊敬的优秀公司,可以是让非典企人才尽快地流出本企业,在其他企业找到适合自己位子的企业(“非典企输出”);也可以是不断地向其他企业输出经过良好培训的可以成为地壳人才的地表人才的企业(“地表输出”);也可以是不断地向其他企业输出可以成为不可替代的地核人才的地壳人才的企业(“地壳输出”);也可以是向社会输入自己创业的地表人才、地壳人才和地核人才的企业(“创业输出”)。所以,从这个意义上看,培养了100多个世界500强 CEO的通用电器(GE)公司当然值得尊敬,但绝大多数公司何以通过“非典企输出”,“地表输出”、“地壳输出”和“创业输出”而跻身于人力资源管理优秀的公司之列。
对于一个创业企业的筹备期,主要的股东就是要搭建一个地核人才团队。如果是本人出任管理岗位,那么,还有一个任务是要物色一个有共同理念的人力资源副总。如果本人不出任管理岗位,那么,就是要物色一个有共同理念的总裁。双方要在早期谈股份,谈营业收入计划、谈绩效激励和薪酬的同时,谈好对地核团队,地壳团队的企业人才观和管理模式。
对于一个风险投资公司的投资经理,或个人有钱想要收购、兼并国有企业的民营企业家,除了通常教科书上谈的那些基本投资、购并原则和步骤外,在中国当代,尤其是要多花时间在和候任管理者在企业人才观上进行充分的交流,并见诸于书面文字。中国的公司法和工商局提供的公司章程模版在内容上是很初级的,一个公司的大股东或董事长,如果有时间和可能,就有必要另外专门和管理层讨论并写下未来企业的管理基本法,尤其是那些自己创业成功的正在转换身份从总裁成为董事长和投资人的民营企业家。
中国当代的投资人,主要是由三种人构成的:第一种是炒股票完成原始积累的炒股人;这类投资人当股东进入实业,专长在资本市场,而不在管理,如果没有长期经营理念,鲜有成功的。第二种是自己创办实业成功想进入新行业的民营企业家。相对于第一种炒股人,这种人成功率相对较高。但即使是有经验的民营企业家,对企业人才有深刻认识和理解的,也为数不多。最后一种投资人,就是从学校毕业后,没有任何实业企业的经历,直接进入国有控股的投资公司或金融系统的专业投资人。对于这样的经历打理投资的,如果投入的不是有政府壁垒的行业的话,成功的较好办法,就是投资马上要上市的准上市公司(Pre-IPO)。
企业人才观,讲起来简单,听起来无味,干起来无奈,看起来很虚,但到企业实际走一走,生动、鲜活的经验和教训到处可见,是投资人、公司董事和管理人员永恒的主题。
(作者系新华信正略钧策管理咨询公司顾问,任何发表、转载须先得到许可,联系方式:010-58671818-291/376)
作者:赵 民
2006-1-20 15:52:04
中国当代自1978年以来的改革开放历程,就是一部25年中国企业从“人才留不住”到“人才要留住”到“留住何人才”到“人才留得住”的历史。
今天我们来谈这个话题。
企业人才其实可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企业发展所必要的管理团队,我们称之为“地核人才”。地核人才通常包括一个企业的董事会和管理高层,有些企业,也包括部分上中层管理人员。第二层次是企业发展中应当有一定稳定性的,但也必须有一定岗位流动率的(注意,不是公司员工的流动率)管理人员和业务人员,我们称之为“地壳人才”。地壳人才包括一个企业的中层和基层管理人员,有些企业包括部分岗位位置低但岗位重要的员工,如财务部会计。最后一个层次是企业员工中经过试用期试用证明能够胜任其工作岗位的,个人能力具有发展潜力的,可以融入公司要求的企业文化中的普通员工,我们称之为“地表人才”。地表人才的外部供应相对供大于求,岗位接班容易,人员流动时对公司的影响基本可以忽略不计。
如果从每个人的角度讲,在一定条件下都可以说是人才,但对一个企业中每一个具体工作岗位上的员工而言,就不一定每个人都是人才了。这有二种情况。一种是有些人本人不喜欢或不适合某种行业某个阶段某种类型的企业,那么,这个员工对这个企业而言,就不是人才,我们称之为“非典型企业人才”,简称“非典企人才”。另外一种情况就是有些人,由于个性或经历或专业背景等原因,不适合公司的某一个或某一类岗位,但本人从个人意愿上又坚持要从事这一类岗位工作的,那么,这个员工对这个企业而言,也不是人才,我们称之为“非典型岗位人才”,简称“非典位人才”。对“非典企人才”,只能重新选择适合本人的公司。对“非典位人才”,可以在公司内部其他种类的岗位上进行调配和试用,如果合适,就可以成为地表人才,如果1—2 次调配后仍不合适,就可能成为非典企人才,从而流出企业。
对于不同的行业和不同阶段的企业而言,地核人才、地壳人才和地表人才的比例是各不相同的。对于通常的制造业成熟企业,地核人才的比例一般为3%,地壳人才的比例一般为5%;对于一般的服务业成熟企业,地核人才的比例一般为5%左右,地壳人才的比例一般为10%左右。
每个企业一般都有10%左右的员工是非典企和非典位人才。所以末位淘汰法不仅在管理理论上有优点,而且在实际操作中也是充分必要的。不同企业在人才竞争力上的总体差距,就在于地表人才和非典位人才的比例多少和上升可能性以及上升速度多快。一个人力资源管理优秀的公司,通常有三个地方比其他公司优秀:第一是有一套结合企业实际情况,切实可行、行之有效、与时俱进的培养地壳人才和地表人才的管理制度和实施办法;第二就是有一支优秀的可以推动这套管理制度和实施办法有效运营的专职人力资源管理队伍;第三就是地核人才队伍和地壳人才队伍从理念上到管理操作上都被这样的文化同化,具有较高的一致性。我们称之为“人力资源三个竞争力”。
什么是一个优秀的公司总裁的人力资源管理水平?就是识别、组建、吸收优秀的、合适的地核人才,指导高管团队其他人员搭建地壳人才队伍。什么是一个优秀的分管人力资源事务的公司副总的管理水平?就是在公司实现“人力资源三个竞争力“上,起主要的作用。什么是一个优秀的人力资源经理的管理水平?就是不招聘、少招募非典企人才,在企业内尽快地准确地辨别出非典企人才,尽快地转化非典位人才为地表人才,更多地培养地表人才转化为地壳人才。
一个受到社会尊敬的优秀公司,可以是让非典企人才尽快地流出本企业,在其他企业找到适合自己位子的企业(“非典企输出”);也可以是不断地向其他企业输出经过良好培训的可以成为地壳人才的地表人才的企业(“地表输出”);也可以是不断地向其他企业输出可以成为不可替代的地核人才的地壳人才的企业(“地壳输出”);也可以是向社会输入自己创业的地表人才、地壳人才和地核人才的企业(“创业输出”)。所以,从这个意义上看,培养了100多个世界500强 CEO的通用电器(GE)公司当然值得尊敬,但绝大多数公司何以通过“非典企输出”,“地表输出”、“地壳输出”和“创业输出”而跻身于人力资源管理优秀的公司之列。
对于一个创业企业的筹备期,主要的股东就是要搭建一个地核人才团队。如果是本人出任管理岗位,那么,还有一个任务是要物色一个有共同理念的人力资源副总。如果本人不出任管理岗位,那么,就是要物色一个有共同理念的总裁。双方要在早期谈股份,谈营业收入计划、谈绩效激励和薪酬的同时,谈好对地核团队,地壳团队的企业人才观和管理模式。
对于一个风险投资公司的投资经理,或个人有钱想要收购、兼并国有企业的民营企业家,除了通常教科书上谈的那些基本投资、购并原则和步骤外,在中国当代,尤其是要多花时间在和候任管理者在企业人才观上进行充分的交流,并见诸于书面文字。中国的公司法和工商局提供的公司章程模版在内容上是很初级的,一个公司的大股东或董事长,如果有时间和可能,就有必要另外专门和管理层讨论并写下未来企业的管理基本法,尤其是那些自己创业成功的正在转换身份从总裁成为董事长和投资人的民营企业家。
中国当代的投资人,主要是由三种人构成的:第一种是炒股票完成原始积累的炒股人;这类投资人当股东进入实业,专长在资本市场,而不在管理,如果没有长期经营理念,鲜有成功的。第二种是自己创办实业成功想进入新行业的民营企业家。相对于第一种炒股人,这种人成功率相对较高。但即使是有经验的民营企业家,对企业人才有深刻认识和理解的,也为数不多。最后一种投资人,就是从学校毕业后,没有任何实业企业的经历,直接进入国有控股的投资公司或金融系统的专业投资人。对于这样的经历打理投资的,如果投入的不是有政府壁垒的行业的话,成功的较好办法,就是投资马上要上市的准上市公司(Pre-IPO)。
企业人才观,讲起来简单,听起来无味,干起来无奈,看起来很虚,但到企业实际走一走,生动、鲜活的经验和教训到处可见,是投资人、公司董事和管理人员永恒的主题。
中国当代自1978年以来的改革开放历程,就是一部25年中国企业从“人才留不住”到“人才要留住”到“留住何人才”到“人才留得住”的历史。
今天我们来谈这个话题。
企业人才其实可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企业发展所必要的管理团队,我们称之为“地核人才”。地核人才通常包括一个企业的董事会和管理高层,有些企业,也包括部分上中层管理人员。第二层次是企业发展中应当有一定稳定性的,但也必须有一定岗位流动率的(注意,不是公司员工的流动率)管理人员和业务人员,我们称之为“地壳人才”。地壳人才包括一个企业的中层和基层管理人员,有些企业包括部分岗位位置低但岗位重要的员工,如财务部会计。最后一个层次是企业员工中经过试用期试用证明能够胜任其工作岗位的,个人能力具有发展潜力的,可以融入公司要求的企业文化中的普通员工,我们称之为“地表人才”。地表人才的外部供应相对供大于求,岗位接班容易,人员流动时对公司的影响基本可以忽略不计。
如果从每个人的角度讲,在一定条件下都可以说是人才,但对一个企业中每一个具体工作岗位上的员工而言,就不一定每个人都是人才了。这有二种情况。一种是有些人本人不喜欢或不适合某种行业某个阶段某种类型的企业,那么,这个员工对这个企业而言,就不是人才,我们称之为“非典型企业人才”,简称“非典企人才”。另外一种情况就是有些人,由于个性或经历或专业背景等原因,不适合公司的某一个或某一类岗位,但本人从个人意愿上又坚持要从事这一类岗位工作的,那么,这个员工对这个企业而言,也不是人才,我们称之为“非典型岗位人才”,简称“非典位人才”。对“非典企人才”,只能重新选择适合本人的公司。对“非典位人才”,可以在公司内部其他种类的岗位上进行调配和试用,如果合适,就可以成为地表人才,如果1—2 次调配后仍不合适,就可能成为非典企人才,从而流出企业。
对于不同的行业和不同阶段的企业而言,地核人才、地壳人才和地表人才的比例是各不相同的。对于通常的制造业成熟企业,地核人才的比例一般为3%,地壳人才的比例一般为5%;对于一般的服务业成熟企业,地核人才的比例一般为5%左右,地壳人才的比例一般为10%左右。
每个企业一般都有10%左右的员工是非典企和非典位人才。所以末位淘汰法不仅在管理理论上有优点,而且在实际操作中也是充分必要的。不同企业在人才竞争力上的总体差距,就在于地表人才和非典位人才的比例多少和上升可能性以及上升速度多快。一个人力资源管理优秀的公司,通常有三个地方比其他公司优秀:第一是有一套结合企业实际情况,切实可行、行之有效、与时俱进的培养地壳人才和地表人才的管理制度和实施办法;第二就是有一支优秀的可以推动这套管理制度和实施办法有效运营的专职人力资源管理队伍;第三就是地核人才队伍和地壳人才队伍从理念上到管理操作上都被这样的文化同化,具有较高的一致性。我们称之为“人力资源三个竞争力”。
什么是一个优秀的公司总裁的人力资源管理水平?就是识别、组建、吸收优秀的、合适的地核人才,指导高管团队其他人员搭建地壳人才队伍。什么是一个优秀的分管人力资源事务的公司副总的管理水平?就是在公司实现“人力资源三个竞争力“上,起主要的作用。什么是一个优秀的人力资源经理的管理水平?就是不招聘、少招募非典企人才,在企业内尽快地准确地辨别出非典企人才,尽快地转化非典位人才为地表人才,更多地培养地表人才转化为地壳人才。
一个受到社会尊敬的优秀公司,可以是让非典企人才尽快地流出本企业,在其他企业找到适合自己位子的企业(“非典企输出”);也可以是不断地向其他企业输出经过良好培训的可以成为地壳人才的地表人才的企业(“地表输出”);也可以是不断地向其他企业输出可以成为不可替代的地核人才的地壳人才的企业(“地壳输出”);也可以是向社会输入自己创业的地表人才、地壳人才和地核人才的企业(“创业输出”)。所以,从这个意义上看,培养了100多个世界500强 CEO的通用电器(GE)公司当然值得尊敬,但绝大多数公司何以通过“非典企输出”,“地表输出”、“地壳输出”和“创业输出”而跻身于人力资源管理优秀的公司之列。
对于一个创业企业的筹备期,主要的股东就是要搭建一个地核人才团队。如果是本人出任管理岗位,那么,还有一个任务是要物色一个有共同理念的人力资源副总。如果本人不出任管理岗位,那么,就是要物色一个有共同理念的总裁。双方要在早期谈股份,谈营业收入计划、谈绩效激励和薪酬的同时,谈好对地核团队,地壳团队的企业人才观和管理模式。
对于一个风险投资公司的投资经理,或个人有钱想要收购、兼并国有企业的民营企业家,除了通常教科书上谈的那些基本投资、购并原则和步骤外,在中国当代,尤其是要多花时间在和候任管理者在企业人才观上进行充分的交流,并见诸于书面文字。中国的公司法和工商局提供的公司章程模版在内容上是很初级的,一个公司的大股东或董事长,如果有时间和可能,就有必要另外专门和管理层讨论并写下未来企业的管理基本法,尤其是那些自己创业成功的正在转换身份从总裁成为董事长和投资人的民营企业家。
中国当代的投资人,主要是由三种人构成的:第一种是炒股票完成原始积累的炒股人;这类投资人当股东进入实业,专长在资本市场,而不在管理,如果没有长期经营理念,鲜有成功的。第二种是自己创办实业成功想进入新行业的民营企业家。相对于第一种炒股人,这种人成功率相对较高。但即使是有经验的民营企业家,对企业人才有深刻认识和理解的,也为数不多。最后一种投资人,就是从学校毕业后,没有任何实业企业的经历,直接进入国有控股的投资公司或金融系统的专业投资人。对于这样的经历打理投资的,如果投入的不是有政府壁垒的行业的话,成功的较好办法,就是投资马上要上市的准上市公司(Pre-IPO)。
企业人才观,讲起来简单,听起来无味,干起来无奈,看起来很虚,但到企业实际走一走,生动、鲜活的经验和教训到处可见,是投资人、公司董事和管理人员永恒的主题。
(作者系新华信正略钧策管理咨询公司顾问,任何发表、转载须先得到许可,联系方式:010-58671818-291/376)
我要举报
如以上回答内容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点此我要举报以上问答信息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