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狗不理”始创于1858年。清道光年间,河北一农家,四十得子,为求平安,取名"狗子",期望象小狗一样好养活(按照北方习俗 ,此名包含着淳朴的挚爱亲情)。狗子十四岁来津学艺,在一家蒸食铺做小伙计,狗子心灵手巧又勤奋好学,练就一手好活,不甘寄人篱下,自己 摆起包子摊,它以水馅拌发面,口感柔软,鲜香不腻,形似菊花,色香味形都独具特色,引得十里百里的人都来吃包子,生意十分兴隆,狗子忙得顾不上跟顾客说话,这样一来,吃了包子的人都说“狗子卖包子不理人",天长日久,都叫他“狗不理”。当年,袁世凯在天津编练新军,将“ 狗不理”包子带入皇宫,敬献慈禧,太后膳毕大悦,曰:"山中走兽云中雁,腹地牛着海底鲜,不及狗不理香矣,食之长寿也。"从此“狗不理”名声大振。近一个半世纪,历代传人继承先辈的传统技艺并不断创新,使"狗不理“这个具有悠久历史的民族品牌更加绚丽。目前,“狗不理"已在国内外设立四十余家连锁店,其速冻产品远销世界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 。广州连锁店是天津狗不理饮食集团在广东地区唯一特许加盟店,从配料到加工制作全部由天津狗不理技师亲自操作,品质保证,定会令你一饱口福。
很多人问起为嘛叫狗不理?狗不理词义怎么讲?一时很难解释也说不清。下面就我少年时所听到的各种传说来讲一讲。
据说是在天津漕粮运输年间的故事,也有说是天津洋务运动和维新活动的产品,最普通的说法是建租界后期卖的吃食,下面就普通说法抛砖引玉。旧社会天津解放桥(原叫法国桥)下游两岸多为外国洋行仓库,由海轮运来的物资(面粉、罐头等)靠岸卸货,那时没有吊车和机械化运输设备,只靠人力肩扛搬运。于是,码头上就兴起招临时搬运工,搬运也叫“扛大个的”。
冬季天寒地冻,工人们要从跳板上(从岸边搭到船上的木板)上船,再下到船仓把物资扛到岸边仓库中,每扛一件物资发给一个筹码(竹笼子),再用筹码换钱,一天往返多欢,有力量多运,累了就休息,饿了就在码头上啃点凉窝头,想喝点热水都没有,艰苦万分。这时有一个年岁较大的工人叫李头,他体会到工人的寒苦,就想弄点热汤之类的吃食给穷哥儿们解决点问题。他每天到市内大饭店像登赢楼、天和玉等无偿收拾“折摞”(饭桌上残羹剩菜),装满两大铁桶,在码头上垒个锅灶放上铁锅把折搭倒人锅内加水再放些碱面和盐用包装破木板烧火煮开了之后大碗卖一个铜钱给工人,又好吃又热乎,老远就闻到了山珍海味、鸡鸭鱼肉的味道。工人们从家里自带干粮、窝头等泡在大碗中一吃真比下饭馆还香。既不贵又解决问题了。工人们说老爷子办了一件好事,称赞不已。买卖愈作愈兴隆,两桶折摞不够就弄四桶。冬天码头上风大,露天吃又冷又脏,码头工人们就给老爷子在仓库大墙边用旧料搭起一个席棚,这样又避风又暖和。时间长了老爷子有了积蓄,工人们商量给老爷子找个老伴做帮手。
咱们天津人的特点之一是团结、义气、热情直爽。经人介绍找了一个四十多岁的妇女,一说就成了,工人们忙着扩大席棚做洞房成亲。成亲当天不免要热闹一番,老爷子请客,穷哥儿们送礼喝酒吃饭,老爷子想:吃饭光喝折摞汤不行,做点主食吧,于是就蒸起包子。买来猪肉,手工切小肉丁作馅,用折摞锅里的汤和浮油掉馅,老太太和面就蒸起来了,这包子一吃就有了特殊风味,比三鲜包子还好吃,工人们建设光卖折摞汤不行,今后蒸包子当主食卖吧。开头光卖给工人吃,因为特好吃也对外卖。时间长了,一传十,十传百,包子名气大了买卖更红火了。
喜事相连,老太太怀孕了,生下一个男孩,满月时要庆贺一番,在席棚里一折腾,孩子受了风寒,咳嗽不止,当时也没有什么好的药,孩子咳急一上痰堵住嗓子窒息过去了,急得老俩口哭得死去活来的,老爷子说;我年上五旬,好容易得了一个儿子,这下全完了。没办法工人们就用旧席头裹着去新开路掩埋。老太太拉着席头不放,哭着喊着要跟去,到了新开路(那时新开路一片荒野)挖个坑掩埋,老太太怕野狗吃,就坐在坑边上哭。工人们都走了,老太大哭着哭着听见坑里孩子也哭,赶紧抱上来一看,一口痰卡出来了,孩子活了。老太太喜出望外,赶紧抱回家。第二天,工人们都来了,看见孩子在床上,很惊奇地说:“这孩子怎么又活了?”老太太把情况说了一遍,工人们特高兴,七嘴八舌说起以前死孩子埋到新开路,人一走,野狗就扒着吃了,这回孩子怎么了?有的工人就说这孩子命大,狗都不敢理,大家都笑了;有的就说老爷子姓李,孩子就叫狗不理吧。
狗不理长大了,先帮着拣柴烧火,后又去饭店收拾折摞,日子愈来愈好,包子愈卖愈多。再后来应附近居民要求,狗不理就挑担串巷去卖。狗不理包子名气大了,老爷子有钱了,就在市内租间门脸作店铺,开张那天挂上了狗不理的大牌子。
狗不理”包子是天津的风味名点。它色白面柔,大小一致,底帮厚薄相同,一咬起来直流油,但又不感肥腻,味道十分鲜美。它为何有此特色呢?原来它在用料和制作上皆有讲究。具体是用肥瘦鲜猪肉3:7的比例加适量的水,佐以排骨汤或肚汤,加上小磨香油、特制酱油、姜末、葱末、味精等,精心调拌成包子馅料。包子皮用半发面,和面时水温一般要求保持在15℃左右,在搓条、放剂之后,擀成直径为8.5厘米左右、薄厚均匀的圆形皮。包入馅料,用手指精心捏折,同时用力将褶捻开,每个包子有固定的15个褶,褶花疏密一致,如白菊花形。然后上炉,用硬气蒸5分钟即可。
然而,如此富有特色风味的地方小吃,怎么会取“狗不理”这么一个怪名称呢?
传说在清朝的时候,天津附近武清县杨村住着一个少年人,名唤高贵有,他从小性格倔犟,出了名的牛脾气,如果逆了他的性子,九头牛也拉不回来,任何人也不理。这一天,高贵有的牛脾气又发作了,父亲吓他不睬,母亲劝他不理,就是拧着脖子,一声不吭,母亲叹了口气,说道:“你这种牛脾气呀,真是个‘狗不理’啊!”意思是说他脾气坏得连狗也不愿搭理。“狗不理”的绰号,就这样传开了。
转眼间,高贵有长到14岁,脾气依然十分暴躁倔犟。父亲害怕他在村子里惹是生非,就托人把他带到了天津,去学点手艺,去找点事做。恰好坐落在天津南运河边上的刘家蒸吃铺需要小伙计,高贵有就被介绍了进去。
刘家蒸吃铺主要经营蒸食和肉包,供应那些在运河上讨生活的船工、纤夫以及小商小贩,活计十分繁重,高贵有虽然脾气坏,但从小吃惯了苦,所以干活很勤快,店里的师傅们都很喜欢他。高贵有人又十分聪明,什么东西一学就像,一学就会,因而店里就专门让他学做包子,由于高贵有勤奋好学,加上师傅们的精心指点,高贵有做包子的手艺不断长进,很快就小有名气了。
三年满师后,高贵有已经精通了做包子的各种手艺,于是就独立出来,自己开办了一家专营包子的小吃铺。由于高贵有手艺好,做事又十分认真,从不掺假,所以做出来的包子特别好吃,名声很快就响了起来,来吃他包子的人越来越多。由于人们喊惯了他的绰号“狗不理”,顺带也就把他做的包子称为“狗不理”包子。没想到这个特别的名称竟使得他的生意更加红火了。
高贵有生意越做越好,就越来越感到“狗不理”的绰号难听,就给自己的店铺取了个雅致的牌号,唤作“德聚号”,这个牌号虽然好听,但人们还是“狗不理”不离口。
有一天,几位外埠客商专程来品尝“狗不理”包子,一进门就问:“老板,这儿是‘狗不理’吗?”高贵有一听,立刻恼火起来,犟着脖子,粗着嗓子说道:“咱这儿有招牌,是德聚号,你们长没长眼睛?‘狗不理’在那边,要去趁早。”客商们一看,果然不是“狗不理”,转身出门去找了一圈,又转回来了,对高贵有说道:“你就是‘狗不理’呀!怎么开这种玩笑呢!”高贵有一看,这个绰号是怎么也摔不掉了,现在连外埠人也知道了,没有办法,只好任人家去叫。
就这样,“狗不理”的名号越传越广,“狗不理”包子也越来越被人们喜欢,成了中国著名的传统风味点心。
如以上回答内容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点此我要举报以上问答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