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根》的特点
答案:4 悬赏:4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01-07 17:50
- 提问者网友:
- 2021-01-07 09:27
《培根》的特点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从此江山别
- 2021-01-07 10:10
培根的随笔不受个人感情支配,具有公正超脱的格调。他与读者的思想建立直接联系超过了他以前的十五代人。他的思想从来都不是抽象的,而永远是具体的活的东西。他的随笔,篇篇言简意赅,富于变化,每次捧读,都使人不由自主地被吸引。文章中充满灵感的常理,迄今仍然是经得起时间考验的现代人实用智慧的丰碑之一,理解了它可以用来改造世界。”
培根的随笔内容较为广泛,思想细腻,具有极高的艺术
成就.
培根的主要建树在哲学方面.这从他的随笔就可以看出来.
《随笔》是培根在文学方面的主要著作,初版于1597年,只包含10篇极短的摘记式文章;经过1612年、1625年两次增补扩充,才收入短文58篇,然而它在英国文学史上却有重要地位。作者是一个通晓人情世故的哲学家和政治活动家,他在书中写了对世家子弟的“社会的与道德的劝言”(这是书的副标题),内容涉及哲学思想(如《真理》《死亡》),伦理探讨(如《忌》《爱》《利己的聪明》),做官秘诀(如《高位》《党争》),处世之道(如《友谊》《诡诈》),治家准则(如《父母与子女》《婚嫁与单身》)等,还包括了对若干具体问题的建议(如《读书》《旅行》《营造》《娱乐》),也不乏对艺术和大自然的欣赏(如《美》《庭园》)。
培根对每个题目都有独到之见,诛心之论,而文笔紧凑,老练,锐利,说理透彻,警句迭出,他的话充满成熟的人生经验,而写法则务求清楚达意。使用的比喻十分恰当,但都来自实际。培根的文章也写得富于诗意。诗人雪莱读了他的随笔《死亡》篇以后,曾赞叹说:“培根勋爵是一个诗人”(《诗之辩护》)。
英国本无随笔,由于培根的示范,始在英国植根,后来写随笔的名家辈出,因而随笔成为英国文学中有特色的体裁之一,对此培根有开创之功。
《谈读书》是一篇名文,文章中的许多精彩语段,如“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等,都已经成为人们熟悉的格言警句。它主要谈论了读书的益处。围绕这一中心话题,又谈了读书要与经验互补,要讲究读书的方法,要根据不同的性格和需要做不同的选择等相关问题。文章是从三个层面来展开论述的:
首先,从开头到“全凭观察得之”止,谈读书的益处。作者开篇直接点题,认为读书有三大益处:怡情、傅彩和长才。然后从正面对它们分别加以阐述,可谓要言不繁。随后话锋一转,又从反面指出在求知上可能出现的误区,即“读书费时过多易惰,文采藻饰太盛则矫,全凭条文断事乃学究故态不可”。
其次,谈读书的方法(从“读书时不可存心诘难作者”到“始能无知而显有知”)。他主张对不同的书应分别采取选读、通读、精读等不同方法,且读书应当和作笔记、作文相结合,学以致用;还应根据个人性情、需要分别对待。
最后,作者援引古罗马诗人奥维德的一个重要观点,即“学问改变气质”(王佐良译作“凡有所学,皆成性格”),这实际上是从另一个角度对读书的益处加以强调和提升,使文章的立论更加完整,论证更加严密,写法上又前后呼应。
培根的一生是追求知识的一生,也是追求权力的一生。作业一个兼哲学家、文学家、法官和政治家于一身的培根,其思想复杂,面目多变。我们从这本薄薄的《随笔集》中,能读出种种味道,你可以把它当作生活交友的教科书,也可以把它看成混迹官场的厚黑学。
从“论真理”、“论死亡”、“论人的天性”等篇章中,可以看到一个热爱哲学的培根。从“论高官”、“论王权”、“论野心”等篇章中,可以看到一个热衷于政治,深谙官场运作的培根。从“论爱情”、“论友情”、“论婚姻与独身”等篇章中,可以看到一个富有生活情趣的培根。从“论逆境”、“论幸运”、“论残疾”等篇章中,可以看到一个自强不息的培根。从“论作伪与掩饰”、“论言谈”等篇章中,可以看到一个工于心计、老于世故的培根。不过,还是培根说得好:“读书太久易生惰性,……学习要 靠经验来加以规划,否则可能歧路亡羊。会学不等于会用,运用之道在书本之外,得靠亲身的体验才能掌握。”
培根的随笔内容较为广泛,思想细腻,具有极高的艺术
成就.
培根的主要建树在哲学方面.这从他的随笔就可以看出来.
《随笔》是培根在文学方面的主要著作,初版于1597年,只包含10篇极短的摘记式文章;经过1612年、1625年两次增补扩充,才收入短文58篇,然而它在英国文学史上却有重要地位。作者是一个通晓人情世故的哲学家和政治活动家,他在书中写了对世家子弟的“社会的与道德的劝言”(这是书的副标题),内容涉及哲学思想(如《真理》《死亡》),伦理探讨(如《忌》《爱》《利己的聪明》),做官秘诀(如《高位》《党争》),处世之道(如《友谊》《诡诈》),治家准则(如《父母与子女》《婚嫁与单身》)等,还包括了对若干具体问题的建议(如《读书》《旅行》《营造》《娱乐》),也不乏对艺术和大自然的欣赏(如《美》《庭园》)。
培根对每个题目都有独到之见,诛心之论,而文笔紧凑,老练,锐利,说理透彻,警句迭出,他的话充满成熟的人生经验,而写法则务求清楚达意。使用的比喻十分恰当,但都来自实际。培根的文章也写得富于诗意。诗人雪莱读了他的随笔《死亡》篇以后,曾赞叹说:“培根勋爵是一个诗人”(《诗之辩护》)。
英国本无随笔,由于培根的示范,始在英国植根,后来写随笔的名家辈出,因而随笔成为英国文学中有特色的体裁之一,对此培根有开创之功。
《谈读书》是一篇名文,文章中的许多精彩语段,如“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等,都已经成为人们熟悉的格言警句。它主要谈论了读书的益处。围绕这一中心话题,又谈了读书要与经验互补,要讲究读书的方法,要根据不同的性格和需要做不同的选择等相关问题。文章是从三个层面来展开论述的:
首先,从开头到“全凭观察得之”止,谈读书的益处。作者开篇直接点题,认为读书有三大益处:怡情、傅彩和长才。然后从正面对它们分别加以阐述,可谓要言不繁。随后话锋一转,又从反面指出在求知上可能出现的误区,即“读书费时过多易惰,文采藻饰太盛则矫,全凭条文断事乃学究故态不可”。
其次,谈读书的方法(从“读书时不可存心诘难作者”到“始能无知而显有知”)。他主张对不同的书应分别采取选读、通读、精读等不同方法,且读书应当和作笔记、作文相结合,学以致用;还应根据个人性情、需要分别对待。
最后,作者援引古罗马诗人奥维德的一个重要观点,即“学问改变气质”(王佐良译作“凡有所学,皆成性格”),这实际上是从另一个角度对读书的益处加以强调和提升,使文章的立论更加完整,论证更加严密,写法上又前后呼应。
培根的一生是追求知识的一生,也是追求权力的一生。作业一个兼哲学家、文学家、法官和政治家于一身的培根,其思想复杂,面目多变。我们从这本薄薄的《随笔集》中,能读出种种味道,你可以把它当作生活交友的教科书,也可以把它看成混迹官场的厚黑学。
从“论真理”、“论死亡”、“论人的天性”等篇章中,可以看到一个热爱哲学的培根。从“论高官”、“论王权”、“论野心”等篇章中,可以看到一个热衷于政治,深谙官场运作的培根。从“论爱情”、“论友情”、“论婚姻与独身”等篇章中,可以看到一个富有生活情趣的培根。从“论逆境”、“论幸运”、“论残疾”等篇章中,可以看到一个自强不息的培根。从“论作伪与掩饰”、“论言谈”等篇章中,可以看到一个工于心计、老于世故的培根。不过,还是培根说得好:“读书太久易生惰性,……学习要 靠经验来加以规划,否则可能歧路亡羊。会学不等于会用,运用之道在书本之外,得靠亲身的体验才能掌握。”
全部回答
- 1楼网友:猎心人
- 2021-01-07 12:47
培根
英文:Bacon,Francis(1561-01-22,伦敦~1626-04-09)
英国近代唯物主义哲学家。
生平和著作 培根生于一个新贵族家庭。12岁进入剑桥大学。在校期间,对当时被教会奉为经典的亚里士多德哲学深为不满,认为它流于空论,对人生无实际效益。1576年到巴黎任英国驻法国大使随员。1579年因父丧回国。以后从事律师工作,并当选为国会议员。1596年被聘为女皇特别法律顾问。在詹姆士一世的斯图亚特王朝时代,培根历任宫廷要职,1613年受命为首席检察官,1617年为掌玺大臣,1618年为大法官。1621年培根被控受贿,经判决,免除一切官职。后来,培根脱离政治生涯,潜心从事著述。
1597年,培根的《论说文集》问世。1605年出版的《学术的进展》,是培根全面改革知识的庞大计划《伟大的复兴》的第一部分。1609年出版《论古人的智慧》,通过古希腊神话表述了培根对政治、科学、哲学问题的见解。1620年未完成的巨著《伟大的复兴》出版,其主要部分是著名的《新工具论》。
唯物主义经验论 培根以知识论作为自己哲学的中心问题,把改造人类的知识,实现科学的“伟大的复兴”,建立一个能促进生产发展和技术进步的新哲学,当做自己理论活动的目的。他坚定相信人类的理智能力,认为只要人们认识自己的力量,并愿意尝试和发挥这种力量,就可以获得比以往更多的东西。在人和自然的关系上,既强调人必须服从自然规律,又强调人的作为,人是自然的主人。他认为人类命令、驾驭、征服自然的力量源泉在于对自然规律的认识;知识就是对规律的认识。只要掌握了自然规律,人类就可以在认识上获得真理,在行动上得到自由。他提出了知识就是力量的著名口号。
培根尖锐批判经院哲学家脱离实际、玩弄概念、崇尚空谈的恶劣习气。他揭露经院哲学隔绝人和自然的关系,堵塞认识自然的道路,禁锢人们的思想,号召人们从盲从权威中解放出来。培根是西方哲学史中第一个较全面、深刻地批判经院哲学的人。
培根认为,要清除认识道路上的障碍,不能限于对经院哲学的批判,还必须揭露人们产生认识谬误的根源。他提出了“假相”说,揭示主观脱离客观的可能性和认识的片面性;揭示语言约定俗成的性质以及语言与概念乖离的可能性;揭露了神学、唯心主义以及一切谬误的哲学体系的根源,认为它在于以臆造的虚幻世界去取代客观真实的世界。假相说不仅具有抨击经院哲学的意义,而且在认识论上也具有深刻的理论意义。
培根在反对经院哲学的斗争中,建立了自己的唯物主义经验论。他认为知识起源于经验,并以此作为其认识论的基本原则。他认为要获得知识就要面对自然,面对事实,以经验和观察为依据,把经验从一向受鄙视、受贬抑的卑贱地位上升为一种科学原则,一种考察方法,使之成为科学上、哲学上一种不可缺少的依据。这对哲学史、科学史都具有重大的意义。
培根不仅重视感性经验在认识中的作用,同时也强调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结合,指出两者的离异是人类认识的重大灾祸。他认为一切真正的知识都是在经验材料基础上经过归纳、分析、比较、实验等理性方法整理得来的。由于形而上学思维的局限性,培根没有真正实现他自己提出的让感性与理性婚配的愿望。
培根不仅论述了经验的认识原理,而且开创了经验的认识方法。他认为,缺乏正确方法的指导,正是以往人类知识没有重大进步的主要原因。他以创立新的认识方法作为自己认识论的重要任务。他倡导实验的方法,认为实验比感性直观更优越。因为在实验中,在技术的干预下,可以把观察的对象从复杂的联系中抽取出来,使事物的因果联系更为显露。在培根看来,唯有通过实验,才能发现一切现象的原因和规律。
唯物主义自然观 为了给科学的认识论开辟道路,培根在《论古人的智慧》、《论原则与本原》和《新工具论》等著作中,大量论及本体论的问题,建立起他的唯物主义自然观。培根肯定世界是物质的,把万物的物质基础称为原始物质。他反对把物质看做抽象的东西。他强调运动是物质自身所固有的,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并认为静止是由运动的均衡或由运动的绝对优势引起的,在物体表面的静止中,物体内部的物质分子仍在不断地活动着。他还强调指出物质的无限的和永恒的存在。培根赋予物质以实在的、能动的性质以及各种特殊的个性,是唯物主义的,且具有辩证法的思想因素,与后来的机械物质观不同。
哲学影响 培根认为对自然规律的认识构成人类知识和活动的论断,是唯物主义的科学原理。但是,由于他把自然界的多种多样的事物和现象归结为许多单个物体的运动,对自然物体的解剖带有片面的、静止的性质,关于自然物体的概括,也导致自然物体的机械运动的观点。培根的自然观既具有辩证法的因素,也开了近代形而上学思维方式和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先河,对T.霍布斯的物体论和J.洛克的经验分析法发生了直接的影响。培根不是无神论者,他承认上帝是万有之源,承认有不死的理性灵魂,承认有自然的真理,也有启示的真理。培根的“双重真理”观,主要是划分科学与宗教,知识与信仰的界限,在当时起着进步作用。然而,在理论上、实践上,培根的“双重真理”观终究是资产阶级同封建势力妥协的一种表现。培根对哲学史、科学史做出了重大的历史贡献,马克思给予他极高的评价,称之为“英国唯物主义和整个现代实验科学的真正始祖”。
逻辑思想 培根是近代归纳逻辑的主要创立者。他认为亚里士多德所提出的三段论不能发现科学原理,而旧的归纳法即简单枚举法又得不出可靠的结论。因此,培根给自己提出的任务是清除科学复兴道路上的障碍,制定认识自然的新工具。他在其主要逻辑著作《新工具论》一书中,阐述了建立一种新逻辑的设想。他要建立的新逻辑也就是他所说的真正的归纳法。培根十分强调观察和实验,反对那种从经验材料飞到最普遍公理的认识方法,他认为归纳的一个基本原则就是不能跳跃地而是逐步地从感性上升到理性。培根对归纳逻辑的重要贡献是提出了三表法和排斥法,并把它们作为整理和概括经验材料的归纳方法。三表法包括:①具有表,用以罗列具有被研究性质的实例。②缺乏表,用以罗列不出现被研究性质的实例。③程度表或比较表,用以罗列被研究性质出现变化的实例。培根指出,在研究过程中建立起这一或那一表之后,需再用排斥法排除掉表上罗列的实例中的不相干因素,使得剩下的惟一的因素能被断定为是被研究性质的形式即原因。培根的三表法和排斥法,实际上是同一个归纳过程中的两个不同的步骤。后来J.S.密尔所提出的著名的求因果方法就是以培根的归纳法为基础的。培根还指出,妨碍认识的四假相实际上是在归纳概括中可能产生的谬误。他还研究了能帮助得出归纳结论的一些辅助手段
英文:Bacon,Francis(1561-01-22,伦敦~1626-04-09)
英国近代唯物主义哲学家。
生平和著作 培根生于一个新贵族家庭。12岁进入剑桥大学。在校期间,对当时被教会奉为经典的亚里士多德哲学深为不满,认为它流于空论,对人生无实际效益。1576年到巴黎任英国驻法国大使随员。1579年因父丧回国。以后从事律师工作,并当选为国会议员。1596年被聘为女皇特别法律顾问。在詹姆士一世的斯图亚特王朝时代,培根历任宫廷要职,1613年受命为首席检察官,1617年为掌玺大臣,1618年为大法官。1621年培根被控受贿,经判决,免除一切官职。后来,培根脱离政治生涯,潜心从事著述。
1597年,培根的《论说文集》问世。1605年出版的《学术的进展》,是培根全面改革知识的庞大计划《伟大的复兴》的第一部分。1609年出版《论古人的智慧》,通过古希腊神话表述了培根对政治、科学、哲学问题的见解。1620年未完成的巨著《伟大的复兴》出版,其主要部分是著名的《新工具论》。
唯物主义经验论 培根以知识论作为自己哲学的中心问题,把改造人类的知识,实现科学的“伟大的复兴”,建立一个能促进生产发展和技术进步的新哲学,当做自己理论活动的目的。他坚定相信人类的理智能力,认为只要人们认识自己的力量,并愿意尝试和发挥这种力量,就可以获得比以往更多的东西。在人和自然的关系上,既强调人必须服从自然规律,又强调人的作为,人是自然的主人。他认为人类命令、驾驭、征服自然的力量源泉在于对自然规律的认识;知识就是对规律的认识。只要掌握了自然规律,人类就可以在认识上获得真理,在行动上得到自由。他提出了知识就是力量的著名口号。
培根尖锐批判经院哲学家脱离实际、玩弄概念、崇尚空谈的恶劣习气。他揭露经院哲学隔绝人和自然的关系,堵塞认识自然的道路,禁锢人们的思想,号召人们从盲从权威中解放出来。培根是西方哲学史中第一个较全面、深刻地批判经院哲学的人。
培根认为,要清除认识道路上的障碍,不能限于对经院哲学的批判,还必须揭露人们产生认识谬误的根源。他提出了“假相”说,揭示主观脱离客观的可能性和认识的片面性;揭示语言约定俗成的性质以及语言与概念乖离的可能性;揭露了神学、唯心主义以及一切谬误的哲学体系的根源,认为它在于以臆造的虚幻世界去取代客观真实的世界。假相说不仅具有抨击经院哲学的意义,而且在认识论上也具有深刻的理论意义。
培根在反对经院哲学的斗争中,建立了自己的唯物主义经验论。他认为知识起源于经验,并以此作为其认识论的基本原则。他认为要获得知识就要面对自然,面对事实,以经验和观察为依据,把经验从一向受鄙视、受贬抑的卑贱地位上升为一种科学原则,一种考察方法,使之成为科学上、哲学上一种不可缺少的依据。这对哲学史、科学史都具有重大的意义。
培根不仅重视感性经验在认识中的作用,同时也强调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结合,指出两者的离异是人类认识的重大灾祸。他认为一切真正的知识都是在经验材料基础上经过归纳、分析、比较、实验等理性方法整理得来的。由于形而上学思维的局限性,培根没有真正实现他自己提出的让感性与理性婚配的愿望。
培根不仅论述了经验的认识原理,而且开创了经验的认识方法。他认为,缺乏正确方法的指导,正是以往人类知识没有重大进步的主要原因。他以创立新的认识方法作为自己认识论的重要任务。他倡导实验的方法,认为实验比感性直观更优越。因为在实验中,在技术的干预下,可以把观察的对象从复杂的联系中抽取出来,使事物的因果联系更为显露。在培根看来,唯有通过实验,才能发现一切现象的原因和规律。
唯物主义自然观 为了给科学的认识论开辟道路,培根在《论古人的智慧》、《论原则与本原》和《新工具论》等著作中,大量论及本体论的问题,建立起他的唯物主义自然观。培根肯定世界是物质的,把万物的物质基础称为原始物质。他反对把物质看做抽象的东西。他强调运动是物质自身所固有的,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并认为静止是由运动的均衡或由运动的绝对优势引起的,在物体表面的静止中,物体内部的物质分子仍在不断地活动着。他还强调指出物质的无限的和永恒的存在。培根赋予物质以实在的、能动的性质以及各种特殊的个性,是唯物主义的,且具有辩证法的思想因素,与后来的机械物质观不同。
哲学影响 培根认为对自然规律的认识构成人类知识和活动的论断,是唯物主义的科学原理。但是,由于他把自然界的多种多样的事物和现象归结为许多单个物体的运动,对自然物体的解剖带有片面的、静止的性质,关于自然物体的概括,也导致自然物体的机械运动的观点。培根的自然观既具有辩证法的因素,也开了近代形而上学思维方式和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先河,对T.霍布斯的物体论和J.洛克的经验分析法发生了直接的影响。培根不是无神论者,他承认上帝是万有之源,承认有不死的理性灵魂,承认有自然的真理,也有启示的真理。培根的“双重真理”观,主要是划分科学与宗教,知识与信仰的界限,在当时起着进步作用。然而,在理论上、实践上,培根的“双重真理”观终究是资产阶级同封建势力妥协的一种表现。培根对哲学史、科学史做出了重大的历史贡献,马克思给予他极高的评价,称之为“英国唯物主义和整个现代实验科学的真正始祖”。
逻辑思想 培根是近代归纳逻辑的主要创立者。他认为亚里士多德所提出的三段论不能发现科学原理,而旧的归纳法即简单枚举法又得不出可靠的结论。因此,培根给自己提出的任务是清除科学复兴道路上的障碍,制定认识自然的新工具。他在其主要逻辑著作《新工具论》一书中,阐述了建立一种新逻辑的设想。他要建立的新逻辑也就是他所说的真正的归纳法。培根十分强调观察和实验,反对那种从经验材料飞到最普遍公理的认识方法,他认为归纳的一个基本原则就是不能跳跃地而是逐步地从感性上升到理性。培根对归纳逻辑的重要贡献是提出了三表法和排斥法,并把它们作为整理和概括经验材料的归纳方法。三表法包括:①具有表,用以罗列具有被研究性质的实例。②缺乏表,用以罗列不出现被研究性质的实例。③程度表或比较表,用以罗列被研究性质出现变化的实例。培根指出,在研究过程中建立起这一或那一表之后,需再用排斥法排除掉表上罗列的实例中的不相干因素,使得剩下的惟一的因素能被断定为是被研究性质的形式即原因。培根的三表法和排斥法,实际上是同一个归纳过程中的两个不同的步骤。后来J.S.密尔所提出的著名的求因果方法就是以培根的归纳法为基础的。培根还指出,妨碍认识的四假相实际上是在归纳概括中可能产生的谬误。他还研究了能帮助得出归纳结论的一些辅助手段
- 2楼网友:青灯有味
- 2021-01-07 12:36
《培根随笔》为英国十七世纪著名思想家、政治家和经验主义哲学家弗兰西斯·培根所著。本书分为《论求知》、《论美》、《论善》、《论真理》、《论健康》、《论家庭》、《论友谊》等多篇随笔。
在《论求知》中,培根说道:“人的天性犹如野生的花草,求知学习好比修剪移栽。”可见求知可以改变人的命运,在我们的一生中是相当重要的。
在《论友谊》中,培根说道:“如果你把快乐告诉一个朋友,你将得到两个快乐;而如果你把忧愁向一个朋友倾吐,你将被分掉一半忧愁。”这说明了朋友是我们身边必不可少的一个角色,可以为我们的生活增添色彩。
在这数十篇随笔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论美》。这是一篇关于“美”的经典之作,语言简洁,内涵深刻,充满哲理。“美”本身是个很广泛的问题,本文着重论述人应该怎样对待外在美和内在美的问题。世界上没有一个人是十全十美的,所以,不要抱怨自己外在的缺陷,只有内在的美才是永恒的美。美德重于美貌,把美的形貌与美的德行结合起来,美才能真正发出光辉。文中有这样一句话:“形体之美要胜于颜色之美,优雅行为之美又胜于形体之美。”形体是一个人的整体形象,体形。颜色指五官相貌,主要是脸部,是局部的。而行为之美,指举手投足的动作神态,是后天的,是内在美的折射表现,在三者中最高。
如今,有些人只注重外表的美丽,而忽略了内在,他们虽然具有美貌,却由于缺乏优美的修养而不配得到赞美。所以一个打扮并不华贵却端庄严肃而有美德的人是令人肃然起敬的。
因此,把美的形貌与美的德行结合起来吧。只有这样,每才会放射出真正的光辉。
在《论求知》中,培根说道:“人的天性犹如野生的花草,求知学习好比修剪移栽。”可见求知可以改变人的命运,在我们的一生中是相当重要的。
在《论友谊》中,培根说道:“如果你把快乐告诉一个朋友,你将得到两个快乐;而如果你把忧愁向一个朋友倾吐,你将被分掉一半忧愁。”这说明了朋友是我们身边必不可少的一个角色,可以为我们的生活增添色彩。
在这数十篇随笔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论美》。这是一篇关于“美”的经典之作,语言简洁,内涵深刻,充满哲理。“美”本身是个很广泛的问题,本文着重论述人应该怎样对待外在美和内在美的问题。世界上没有一个人是十全十美的,所以,不要抱怨自己外在的缺陷,只有内在的美才是永恒的美。美德重于美貌,把美的形貌与美的德行结合起来,美才能真正发出光辉。文中有这样一句话:“形体之美要胜于颜色之美,优雅行为之美又胜于形体之美。”形体是一个人的整体形象,体形。颜色指五官相貌,主要是脸部,是局部的。而行为之美,指举手投足的动作神态,是后天的,是内在美的折射表现,在三者中最高。
如今,有些人只注重外表的美丽,而忽略了内在,他们虽然具有美貌,却由于缺乏优美的修养而不配得到赞美。所以一个打扮并不华贵却端庄严肃而有美德的人是令人肃然起敬的。
因此,把美的形貌与美的德行结合起来吧。只有这样,每才会放射出真正的光辉。
- 3楼网友:慢性怪人
- 2021-01-07 11:26
你指的是哪一个培根啊?
我个人非常崇拜那个英国的文学哲学大师,培根。
另外,如果你想找《培根》的特点,我看你在baidu知道里搜以下就有了,我看到了。
我个人非常崇拜那个英国的文学哲学大师,培根。
另外,如果你想找《培根》的特点,我看你在baidu知道里搜以下就有了,我看到了。
我要举报
如以上回答内容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点此我要举报以上问答信息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