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发信息网

对杨孟芳的手杖写一段欣赏性的 文字

答案:2  悬赏:8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12-28 09:43
  • 提问者网友:夢醒日落
  • 2021-12-28 00:51
速度
我在线等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持酒劝斜阳
  • 2021-12-28 01:18
手杖
  那天,我告别家乡,
  送给母亲一根手杖,
  她支撑起母亲的生活,
  寄托着我无限希望。

  她弯着头向母亲鞠躬致敬,
  哦,那是我留给母亲的形象;
  它直着身子“笃笃”地走路,
  哦,那声音立刻传到我耳旁!

  ==============

  ?这一类型的话题作文,有赖于对诗歌材料本身的解读。冷静品读,仔细体味,悟出诗的意蕴,把握诗的主旨,从而确定写作的重心。揣摩这首诗,我们会发现,第一个诗节是交代。第二节,作者把手杖上端的弧形想象成诗人自己弯着头向母亲致敬;从手杖下部是笔直的形状出发,不说母亲走路,而说手杖走路;不说自己远离母亲,而说声音回响耳旁。这是两个典型的细节描写。显然,诗人是借助“手杖”这一意象,以简练的笔墨,从正面对亲情作了详尽的描绘,使人感受到亲情的长存。如果仅是理解为写的是母亲或母子之情,则未免肤浅了一些。
  自从我们来到这个世界,我们便无时无刻不在沐浴着亲情。在我们的生活中,一件日常的琐事,一句平常的叮咛,一个不经意的眼神,一个随意的动作,都使我们深深地感受到悠悠亲情。本话题较适合选择记叙文、散文、随笔等文体来写。可结合自身经历,讲述自己生活中发生的体现亲情的感人故事。可采用片断组合的方式,选取生活中某些充满了亲情的片断,加上鲜明的小标题,阐述亲情的真谛。行文方面,要避免通篇单调平淡的叙述或描写,要恰当地融入议论和抒情,增强文章的感染力。也可写成议论文,结合古今中外典型的体现“亲情”的事例,阐述“亲情”力量的伟大。假借古人的事例,采用“故事新编”的方式来写,如把孟郊的《游子吟》改写成故事,或虚构“李密(《陈情表》的作者)和祖母”的故事等,也是符合题意并且是较新颖的。
全部回答
  • 1楼网友:千夜
  • 2021-12-28 02:43
许是作者要离家外出读书,或是到外地去工作,总之是非离开家乡那方热土,非离开慈祥的母亲不可了。眼看母亲已进入老年,步履不如从前那么灵活,应该送一件什么礼物给母亲好呢?作者左思右想之后,终于决定送上这根手杖。也许有人会说,一根手杖能值多少钱?有什么可以津津乐道的?这就错了。作者说这根手杖“支撑起母亲的生活”,“支撑”二字用得多好!它既是对手杖具体功用的“实”写,也是对母亲得以健康地快乐地生活的“虚写”,可谓虚实兼备,情理交融。   诗歌第一节比较平实,作者意在交代,让读者了解她和母亲之间发生了什么事,有无这个交代是大不一样的,没有这个交代,读者就会莫名其妙;有了这个交代,读者就有了一定的思想准备。果然,到了第二节,作者就实现了大胆的升华,手杖的上端呈弧形,作者竟然想像那是她自己弯着头向母亲鞠躬致敬!古往今来描写手杖的文字多矣,可是从未有人作过这样的比喻,倘非情深意切,何以臻此?这还不算,作者又从手杖的下部是笔直的形状出发,不说母亲走路,而说手杖走路;不说自己远离了母亲,而说母亲的举手投足都萦绕于自己胸中,回响在自己耳旁,真是孝思不匮,亲情长存,令我们过目难忘! 可以断言,此诗成功的关键就在于作者捕捉了“手杖”这个意象,免得花费许多笔墨,从正面对亲情作详尽的描绘。   从古到今,从著名诗人到一般诗歌作者,都告诉我们“诗出侧面”是有普遍意义的。清人吴乔在阐述“七绝”一类短诗的艺术特点时曾说:“七绝乃偏师,非必堂堂之阵,正正之旂,有或斗山上,或斗地下者。”“偏师”的提法极好,我们也不妨把它看作对“诗出侧面”的一种生动诠释。 你可以删减一些~~~呵呵
我要举报
如以上回答内容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点此我要举报以上问答信息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