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谈我国的散文传统
- 提问者网友:黑米和小志
- 2021-04-13 19:35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旧脸谱
- 2021-04-13 20:28
散文在我国,源远流长,有着深厚的根基和优秀的传统。它与诗歌同样浩瀚,同样辉煌,而且与灿若星辰的杰出诗人一样,也涌现了许多杰出的散文家。
我们引以为自豪的是:世界上尽管也有一些文明古国,但还没有哪个国家有我们这样悠久的散文传统,创作并流传下来如此繁浩优秀的散文篇什。因此,如果今天我们不能使这种散文传统发扬光大,创造出无愧于先贤和我们这个伟大时代的佳品力作,是应该赧然自省的,大家可以参考散文的概念及特征。
至今保留下来的完整成型的散文,至少可上溯到二千数百年前春秋战国时期的作品。收集于《左传》、《国语》、《礼记》、《战国策》等著作中的文章,大都够得上是寓意警策、笔锋犀利、谋篇谨严、生动有味的散文作品。其中不少篇章,如《曹刿论战》、《邹忌讽齐王纳谏》、《触龙说赵太后》等,至今仍被人称颂,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人才迭出,宏论无穷。他们常以论辩形式抒发自己的政治主张,展现胸中之经略宏图,尽管庐江不同,或直抒、或委曲、或犀利、或隐喻,其目的是希望为人所接受,使人受到感染。在这种情况下,严密的逻辑,动人的语气,讲究的词采,竞相而生;不同的风格,依作家的气质各异而鲜明地显现出来,如孟子的酣畅淋漓,博词雄辩;荀子的简洁深刻,见识超拔;庄子的想象瑰丽,翩然潇洒;韩非子的机智警策,气胜理达,等等。
这一历史时期,诸侯割据,战争频仍,纵为驰驱车旅,横因盟邻聚散,几乎无一日不闻刀兵金鼓,无一时不动机谋权变,反映在散文作品上,民营化留传下来的,也几乎都是“重大题材”,多有时代印记。为文者暇披露个人闲情,也无心勾画小花纤草。纵然写了,恐也难以流传。因此,我倒是觉得,中国散文形成之初,就承担了较重大的社会责任,表现了当时人们最关切的问题。难怪在此数百年后,曹丕在他的《典伦·论文》开宗明义地概括道:“文章乃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原来,散文并不是那种微不足道的“小摆设”的同义语啊。
西汉武帝时期司马迁的《史记》极得前代数百年文章之神髓,集当时史学、文学财富之大成。全书一百三十篇均堪称为叙事文学的典范,难得的是,大开大合处笔墨可经天巡地,细微刻划处雕刀能入骨三分,极形象而又不失诸自然,极简练却每能画龙点睛。鲁迅曾誉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我认为,中国自《史记》出现,文章又起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其内容与先秦散文一脉相承的是:记叙和描写的都是“大事”:或帝王霸业,或将相勋绩,或人物命运,或一代兴衰。叙事、抒情、状物、评论,凡散文应有者,所在俱备。司马公的这部巨著,不说别的,单从散文这一角度而言,对后世影响就是不能低估的。
汉魏六朝以至唐初,辞赋与骈体文盛行,其中当然有不少是内容浮艳奢靡的形式主义之作,但也间有含义深邃,文辞优美,音韵铿锵,动人心统的名篇佳品,如脍炙人口的陶潜的《归去来辞》,王勃的《滕王阁序》等就是其中的佼佼者。又如贾谊《过秦论》之慷慨激越,继承了战国说辞之遗风而又有新的发展;诸葛亮《出师表》之忠忱悲壮,言简辞精一气呵成;李密《陈情表》之惋挚藏锋,于细处见坚劲;骆宾王《为徐敬业讨武瞾檄》之锋芒犀利,堪为鼓动性文章之典范。
这些散文名篇,之所以能流传千载,首要在于为文者秉有真情实感,以气为主,而决非为文而造情,无病呻吟。当然,其言有文采,方能相得益彰。
中唐时期,韩愈、柳宗元鉴于当时风行的浮华空洞的骈骊文体之弊,起而倡导“古文运动”,这是在复古的旗号下推行的一场革新运动。韩愈主张“文贵独创”、“辞必己出”、“因事陈辞”、“辞事相称”,这无疑是开一代文风的进步主张。韩柳等人不仅是理论上的倡导者,也是革新文风的实践家。很明显,自他们始,我国的散文创作无论在反映生活面、思想深度和表现手法上都有新的开拓与掘进。举凡政论、叙事、写人(特别是写最普通的人)、书信及悼文、寓言及山水游记,都较前展宽了天地。韩愈的散文保留至今的有三百余篇,柳宗元“精裁密制,璨若珠贝”,他的《永州八记》,堪为散文小品中之精粹,至今读之仍不能不深为叹服。
中唐至北宋,是我国散文发展史上又一黄金时期,而且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标志着我国散文创作的高度成熟。其成熟的标志在于:比之先秦更加丰富多彩,臻于完善;比之秦汉六朝文学创作意识更为自觉,从而使作品量质皆非前代可比。有中唐韩柳开散文勃之先河,迤至北宋,接踵出现了散文巨子欧阳修、曾巩、王安石和三苏。尤其值得称道的是苏轼(东坡),他才气横溢,兼容并蓄,诗词书文,无所不精。古今文学家中,似东坡创作如此宏富,才赋如此兼通,且文质如此精妙者,实属罕见。就散文而论,我认为他在这方面的成就甚至在其他方面之上。读其前后《赤壁赋》以至《石钟山记》、《放鹤亭记》等等,深感除了继承前人散文创作的精华而外,具有鲜明的个性,你会脱口而出:“这是苏东坡的!”
诗贵创新,文何尝不贵创新!唐宋八大家之所以成为我国散文一个朝代发展高度的标志,除当时社会较长时期基本稳定,社会生产力长足发展,提供了文苑同繁兴的可能而外,与首倡者的理论呼吁和创新实践至重要,他们不空喊,而是以自身大量的精文昭然于世,说服力自然道理。
唐宋间之名家名篇,绝不止以上八大家,颇值得称道者如刘禹锡之《陋室铭》,寥寥八十一字,可谓字字珠玑!范仲淹之《岳阳楼记》,终为千古绝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至今仍对人深有启迪。真正的散文佳篇,必有万古常新的名句,成为不同凡响、流芳后世的绝唱。
南宋至元,或内忧外患,偏安日蹙;或膻骑践踏,一夕数惊。散文有则有,似渐趋零落,比之于先秦以至唐宋(北宋)之黄金时代,较少有可称颂之翘楚。然则,由于种种原因,南宋诗词仍未衰减,元之杂剧散曲,堪为文苑奇观。
明清两季,数百年间,散文创作绵延不绝,尤其是明文,名家绝非一二。明初有宋濂、刘基、方孝孺等,明代中叶有所谓前后“七子”。另外,此时崛起者还有归有光和稍后的“公安派”首领袁宏道等。归有光当“七子”风靡之时,不随波趋时,文风冲淡、亲切、自然,笔调接近欧、苏;并在文中善于捕捉生动的典型细节,又得力于《史记》。袁宏道反对前后“七子”所鼓吹的拟古之风,主张“倡以清真”,旨在表现个人的性灵,抒发独特的具体感受,他的散文以清新婉丽见长,是晚明散文中的杰出代表。
清代散文继承了明代散文特别是袁宏道的风韵,也涌现了象明末清初的张岱,清朝中叶的袁枚、郑燮等散文名家。其中尤为杰出者为张岱,他的散文集《陶庵梦忆》、《西湖寻梦》等向为人所推崇。这些散文,大都作到了绘声绘影,抒泄了真挚的情感,而又阐发了深邃的哲理,读来耐人寻味。
对于明文以及清文,后世评价并不完全一致,有的贬抑,认为并无奇峰,甚至多是拾前人牙慧的模仿之作,这种看法未免失之偏颇。皆因前代曾出现过高峰期、杰出大家,即使后来亦时有佳作,相形之下,仍觉不能称意。有的评价很高,特别是对归有光和“公安派”散文,推崇备至,多所偏爱,这也不难理解。窃以为,评价一个时期的创作,不能完全脱离时代背景作超越时代的类比,而应结合时代所赋予的可能实事求是地评价其成就,辨识其独有特色。明清散文,确未振兴到一举惊天、超越前代的高度,且不少是着意模秦汉、师唐宋的风尚,减弱了突起的独创精神,但也不能说明清散文一无特色,如归有光的平实、亲切,袁宏道的鲜活清新,以及清代散文小品之炼达妙趣,对于丰富发展我国散文优秀传统,是亦有他们的贡献,至今也值得我们研究借鉴。总之,为文之道,有特色就有不可忽视的价值。
辛亥革命后,特别是“五四”以来,白话文兴起,散文创作进入了新的历史时期。在这一时期,许多文学先驱者以前所未有的奋进姿态,以几乎是全然一新的文笔风格,扫旧时代之残雾,创新世纪之篇章。提高固难,转换更难,而鲁迅、李大钊、刘半农、冰心等,以他们不同的资质和笔墨,开拓了新文学的园垅。随后,散文家如雨后春笋,佳作如山桃绽蕾,各尽其妙,各显风采。如茅盾,如朱自清,如梁遇春,如丰子恺,以至庐隐、徐志摩等作家的出现及其建树,使我国散文又出现一个光色斑斓的新高峰。我觉得,散文在我国的二三十年代,近如唐宋黄金时代,其成就也绝不稍逊于其他所有文学品类。
近几十年来,小说的蓬勃发展,以其拥有的优势驰骋文苑,赢得了最大的读者群,似乎对其它文学样式有倾压之势,但其它文学样式仍然存在发展。以散文为列,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五六十年代间就出现过一个不大不小的繁盛期,当时人们口碑中的几大家,如杨朔、秦牧、刘白羽等等,各有其风格和特具成就,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这说明,散文不会因许多人趋时逐浪而门庭冷落。它始终有它不可取代的所长,它自有它令人挚爱的气韵和光彩。
但亦不能不指出,五四以来的散文,固然在继承古代散文传统中有它明显的业绩,但对古代散文中之重要一脉——重大宏壮,似汲取不力,经天纬地之抱负,铁肩义担之责任,社会人生之洞察,民族精魂之弘扬(不是生吞活剥,而是汲其精髓),在某个作家某篇作品中不是绝无仅有,但就总体上看,还是偏重于“小”、“纤”、“柔”、“轻”,甚至有渐趋声律细之感。其原因为何?是因为时代发展,人们口味的变异,而不同文学样式自然有所分工?还是社会生活较之古代生活更加丰富、人们头脑渐趋复杂而散文的形式难以包容?这些,似有道理又不全有道理。
有人说,不必为此而多操心,筵席上的三十六道大菜固是主体,而早点餐桌上的风味小菜也不可缺少,各有各的用处。观看大戏、电影是享受,闲时庭前看蚂蚁搬家也未尝不是一种逸趣,何论短长?如此安之若素当然是一种难得的涵养,但客观事物的发展却往往不以人们心理上的安逸而定格。高唱振兴散文却又不正视散文现状,不认真深入研究散文自古而今的发展规律,恐不会有根本成效。这类问题当令密切关心散文发展的人士深长思之。
- 1楼网友:空山清雨
- 2021-04-13 2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