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圆是谁发明的
答案:5 悬赏:5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02-22 09:55
- 提问者网友:欺烟
- 2021-02-21 23:57
汤圆是谁发明的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我住北渡口
- 2021-02-22 00:03
元宵节话元宵 为什么元宵节要吃元宵呢? 元宵节也称上元节或灯节,这是一个吃汤圆赏灯的节日,据民间风俗史书上记载,元宵始于隋朝末年,相传是在公元610年正月十五,隋炀帝扬广为粉饰太平,炫耀民富国强,下令在洛阳城里搭起座座高台戏棚,调来全国各路高手戏班,从十五之夜开始,夜夜花灯高招,歌舞生平,弦歌不绝。一时间,看灯的,听戏的,做小生意的,人山人海,使的个洛阳城沸沸腾腾起来。据说,这时有个小吃店铺的老板别出心裁,把糯米碾成粉,包以糖馅做成团子,然后一煮,又饱肚子,又暖身子,很受欢迎。因为古时称正月十五为上元节,称夜晚为宵,所以元宵由此得名。 北方叫元宵,在南方呢习惯叫汤圆。还有呢元宵是这样滚出来的,而汤圆是一个个手工包出来的。 汤圆是用糯米细面,再配以白糖等各种馅,通过洒水工艺滚成的一种风味食品。北方习惯称之为元宵,而南方则称之为汤圆,它最大的区别是南方汤圆是逐一手工作成的,馅料是软的,而北方元宵馅料预先制好,晾干并切成小四方块,然后置于机器中滚上面粉即成。无论是哪一种都是细粉馅精。 还有啊这元宵的吃法也是有讲究的,煮:一次不要太多,水要多放些,因为天冷元宵的温度低,放多了不易开锅,浸泡时间一长面粉就会脱落,造成混汤,水开后再点两次冷水,有两三分钟就能起锅了,煮好的元宵应是蓬松如棉絮状
全部回答
- 1楼网友:不想翻身的咸鱼
- 2021-02-22 03:36
李亚东,你发明的。咱班同学张超颖的外号不是你起得吗?
- 2楼网友:撞了怀
- 2021-02-22 02:44
元宵作为一种食品,原本是元宵节的专有节令食品。元宵成为一种节令食品,据说是从宋代一种名叫“饣追(dui)子”的食品发展而来的。饣追子,实际就是一种圆的薄饼,《玉篇》中说蜀人“呼蒸饼曰饣追”。《北齐书·陆法和传》记载说:“于是设供养,具大饣追薄饼。”这说明,“饣追”作为圆饼并不是宋代才出现的,早在南北朝时期就已经有了,只是在当时还没有成为节令食品而已。 另据唐人卢言的《卢氏杂说》记载,在宋以前,饣追子已经成为了宫廷里的主要食品。 或 一说,汉武帝时有一个宫女名叫元宵,做得一手好汤圆;元宵想念家里的父母姊妹,感动了东方朔;东方朔就编了一个玉帝要火烧长安城的故事,让汉武帝批准在正月十五日,家家户户做汤圆、点灯笼,同时允许娘娘、宫女出宫,与民同乐,以避邪;到了那一天,元宵在自己的灯笼上写着“元宵”两 个字,带着自己做的汤圆出了宫,并顺利地与父母姊妹团圆,从此汤圆就又被称为元宵。
- 3楼网友:轻熟杀无赦
- 2021-02-22 01:21
冬至的传统是祭祀 元宵节吃汤圆的来历 相传汉武帝时宫中有一位宫女,名叫“元宵”,长年幽于宫中,思念父母,终日以泪洗面。大臣东方朔决心帮助她,于是对汉武帝谎称,火神奉玉帝之命于正月十五火烧长安,要逃过动难,唯一的办法是让“元宵姑娘”在正月十五这天作很多火神爱吃的汤圆 ,,并由全体臣民张灯供奉。武帝准凑,“元宵姑娘”终于见到家人。此后,便形成了元宵节。 关于元宵节习俗的形成,说法颇多,但一般变为在汉代就初具雏形。史载汉武帝的时候,汉室要祭祀一位叫"太一"的神明。据称泰一是当时相当显赫的一位神明,地位在五帝之上,并有恩于汉帝,所以受到的奉祀比较隆盛。相传另一位汉室皇帝汉文帝也和元宵节有关。 元宵又叫汤圆,历史上还有许多别称 “面茧、粉果、元宝、汤饼、圆不落角”等等,直至明永乐年间才被正式定名为“元宵”.元宵分有馅,无馅两种。无馅的个小,味甜,以白糖、桂圆、桂花、藕丁、蜜饯为佐料,又称“珍珠汤圆”,有馅的个大,状如核桃。北方元宵多为甜馅,有白糖、豆沙、芝麻、山楂等类,南方的则甜、咸、荤、素皆有,尤以宁波汤圆,贵阳吴家汤圆著称。
- 4楼网友:野味小生
- 2021-02-22 00:27
元宵起源于煮蚕茧祭蚕神 太原新闻网 2005-02-22 17:37:59 来源:人民网文化论坛 元宵节的来历,有许多种说法。一说,汉武帝时有一个宫女名叫元宵,做得一手好汤圆;元宵想念家里的父母姊妹,感动了东方朔;东方朔就编了一个玉帝要火烧长安城的故事,让汉武帝批准在正月十五日,家家户户做汤圆、点灯笼,同时允许娘娘、宫女出宫,与民同乐,以避邪;到了那一天,元宵在自己的灯笼上写着“元宵”两 个字,带着自己做的汤圆出了宫,并顺利地与父母姊妹团圆,从此汤圆就又被称为元宵。 另一说,唐王李世民当了皇帝后,不断有外敌侵扰,于是派大将军郭子仪出征;郭子仪打了胜仗回师时,已过了春节这个年;李世民决定在正月十五、十六这两天,为郭子仪补过一个小年,还要用一种新鲜的食物款待郭子仪;皇宫里的御厨都犯了难,最后才想出了做一种把米磨成面再包馅的食物;李世民和郭子仪、魏徵等大臣吃了这种食物都说好,问叫什么名字;御厨灵机一动说就叫“白面团”,魏徵说:“这些白面团圆溜溜的,象征着天下一统、人民团圆,就叫唐圆吧!”李世民听了大喜,传令天下这一天都吃唐圆;老百姓说叉了音,就变成了汤圆;正月十五本是道教的上元节,从此又改叫元宵节了。 据网友北强介绍,民间相传楚昭王正月十五乘船过长江,见江面上漂浮着一些外白内红的甜美食物,随向孔子请教,孔子说:“此浮萍果也,得之主复兴之兆。”其实,上述说法恰恰表明元宵的来历,很早就已经被人们忘掉了。记不得哪年,笔者读到苏轼的《浣溪沙》“谁家煮茧一村香?隔篱娇语络丝娘”,当时忽然产生一个念头,这煮蚕茧的形象与味道,实在与煮元宵太相似了。 事实上,中国人最早发明养蚕、抽丝、织作丝绸面料的技术,可以追溯到7000年前,并留下了许多传说故事;例如,黄帝正妃嫘祖养蚕的故事,马头娘的蚕马故事,《山海经》还记有“呕丝之野”的内容。在很早的时代,每年开始养蚕之前,都要由正宫娘娘(国家的第一夫人)主持祭祀蚕神的仪式(皇帝则主持开耕仪式,符合男耕女织)。一般来说,祭神如神在,即祭神活动要模拟再现有关的场景。因此,笔者推测,祭祀蚕神的场景之一,就是模拟煮蚕茧的形象,以预祝当年的蚕业丰收。那么,用什么来象征蚕茧呢?估计曾用过许多种食物,不过最后流传下来的乃是元宵或汤圆(可能是它们特别耐煮的缘故),雪白的米粉面在外圈象征蚕茧丝,里面的红褐色的馅代表蚕蛹,应当说是维妙维肖。 有趣的是,《易经》的剥卦,笔者在《神奇的八卦文化与游戏》一书(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出版)中解释为“养蚕的行为和注意事项”(易经实际上是一部行为知识规范手册)。其中,初爻的“床”,指得正是养蚕的蚕床,“剥”即剥茧抽丝;六五爻的“贯鱼以宫人宠”,表明女人是养蚕的主角;上九爻的“硕果不食”云云,即是指吃蚕蛹(当然也可能指吃蚕蛹的替代品元宵了)。 历史悠久的民族,每一种古老的食物或饰物,可能都是一个“文化集成”品,信否? 说明一:2001年元宵节的中午在读书论坛贴了一句“据我考证,元宵起源于古人煮蚕茧”,以示对元宵节的庆祝。下午原准备接着一部山海经童话故事的创作,不料看了一眼BBS,有海外网友符号先生要求快快写出有关的考证来。只好来一篇急就章,供网友欣赏,并共渡元宵佳节。 说明二:2002年的元宵节,将上述文字重新发布在网上BBS,有网友对此观点提出若干质疑。一是认为正月十五祭蚕神,时间早了些,这么冷的天,既没有桑叶,蚕宝宝也没有出世。其实,正月初一作为春节,表明产生这种习俗的那个时代,春天的到来要比今天早;而且祭祀蚕神的时间,有一些提前量也是可以理解的,它实际上有点类似养蚕生产的动员令,当然要提前发布了。 另一种观点则是从语源学角度分析问题,认为元宵是指元夜,即每年第一个月的月圆之夜,正如人们要把每年第一个太阳升起的日子称之为元旦一样,因此与祭祀蚕神不沾边。这种观点的失误在于把时间的名称与食品的名称完全割裂开来,用时间的文化内涵取代了食品的文化内涵。事实上,古人用煮元宵来象征煮蚕茧,从而达成祭祀蚕神的作用,并不妨碍这一天可以是元夜(估计祭祀蚕神的时间最初并不固定,后来才选定元夜这一天,因为这是一个大家都很容易掌握的时间)。 在笔者看来,上古时期人们很少离家外出打工,因此元宵的圆球形状最初并没有什么团圆的意思;至于用元宵来象征满月并煮了吃,更是后人的不伦不类观点强加在了古人身上。事实上,元宵这种食物,如果它真的有什么文化内涵的话,恐怕没有比象征着煮元宵祭蚕神更贴切的了。至于蚕神在当时人心目中的地位,则可以从黄帝正妃发明或改进养蚕技术得到证明,也可以从远古行为手册《易经》有养蚕知识介绍的剥卦得到证明。 解读易经,一种方法是从卦爻的结构形状、相互关系来解释,一种是从卦爻辞的占卜功能进行解释,还有一种是从卦爻辞的社会文化内涵进行解释。我对易经的解读采取的是第三种角度,即认为易经是周初的行为规范手册。关于剥卦,关键是如何解释“床”,以及古人为什么要“剥床”。我的解释是这里的“床”是指蚕床,即蚕上架结茧的地方,剥床即从蚕床上剥离下蚕茧。由于蚕很容易生病,因此养蚕有许多禁忌,剥卦讲述的正是养蚕的禁忌,以及可能的后果。
满意请采纳
我要举报
如以上回答内容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点此我要举报以上问答信息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