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发信息网

营造荒凉气氛的音乐

答案:2  悬赏:2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03-05 23:28
  • 提问者网友:精神病院里
  • 2021-03-05 10:18
营造荒凉气氛的音乐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舍身薄凉客
  • 2021-03-05 11:10
《音乐》阅读答案16.文章开头两段有关深夜的描写有什么作用?(6分)答: .17.结合文章,回答下面的问题.(7分)(1)从文中看,作者认为音乐“不同于其他艺术”的特点是什么?(3分)答: .(2)文中第⑤段写到:“窗外,合欢树的黑影被镀上一层亮晶晶的银边.”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赏析.(4分)答: .18.作者为什么会写到瓦格纳的歌剧《唐豪赛》序曲?请结合文章,探究作者的写作意图.(5分)答: .15.(4分)BE(B项“误以为是小提琴的声响”不妥,从原文可知作者知道这是开门声;E项“由虚到实”不当,二者都有虚有实).(答对一项给2分,共4分.)16.(6分)①写出了作者所处环境的荒僻,营造出寂静沉闷的环境氛围,突出作者内心的孤寂和苦闷;(3分)②为后文出现的细微声音及关于音乐的联想作铺垫,前后对比,表现了音乐的美好和对人心灵的抚慰.(3分).(答出一点给3分,共6分.意思相近即可.)17.(7分) (1)(3分)①音乐能通过无形的音符表现人类复杂的情感和经验;②音乐能通过声响撞击人的灵魂,抚慰人的心灵;③音乐无所不在,听者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展开自由的想象.(答出一点给1分,共3分.意思相近即可.)(2)(4分)①运用比喻修辞,形象地描绘了月亮升起后合欢树的美丽画面,更具意境美;②呼应开头,并借景象的变化,表现作者在想象音乐后,由孤寂苦闷变得宁静平和的心理变化.(答出一点给2分,共4分.意思相近即可.)18.(5分)参考示例1:举例证明音乐的独特性,更具说服力和感染力.文中的“我”在听《唐豪赛》序曲时,眼前并没有出现作品本身想要表现的信徒、仙姑、英雄等内容,而是联想起自己二十年前常走的一道江堤,形象地表现出自己从压抑低沉走向轻松愉悦的情感变化过程.既表明音乐所表现情感的复杂性,也强调听众可以自由地展开联想,进入自己所向往的境界. 参考示例2:通过听《唐豪赛》序曲产生的联想,形象地表现音乐的强大魅力.音乐仿佛将作者带回二十年前曾走过的江堤,音乐的节奏和波浪的起伏融合,生动地表现出音乐由压抑低沉走向轻松愉悦,最后一片光明的恢宏境界.音乐唤醒了人沉睡的经验,抚慰了人忧伤的心灵,具有神奇的魅力. (观点合理、明确,给2分;探究分析能结合文章,合理阐释,给3分.共5分.其他探究只要言之成理亦可.
全部回答
  • 1楼网友:七十二街
  • 2021-03-05 12:35
文章剖析 《吊古战场文》名为“吊古”,实是讽今。全文以“古战场”为抒情的基点,以“伤心哉”为连缀全篇的感情主线,以远戍的苦况、两军厮杀的惨状、得人与否的对比、士卒家属吊祭的悲怆为结构层次,层层铺叙,愈转愈深,结末点出主旨。结构紧凑,一气呵成。开篇劈空描写古战场阴森悲凉的气象:沙漠空旷无边,杳无人迹,河水回环缠绕,群山交错杂列,天地昏暗,气象憔悴,飞蓬根断,野草枯死.飞鸟不肯落下,野兽离群而奔突,使人触目惊心,魂失魄散。接着文锋一转,借亭长之口点题,叙说古战场“常覆三军”的历史和天阴鬼哭的惨状,增强了文章的可信性与感染力。再以“伤心哉”的慨叹,倾吐深沉的吊古之情,给全篇笼罩上了一层愁惨黯淡的感情色彩。“秦欤?汉欤?将近代欤?”发问深婉,有力统领起全文。 第二段写士卒远戍的苦况和秦汉以来“多事四夷”的原因。作者以“吾闻夫”提领,展开了对历史的回溯,描述远戍士卒历尽行军、露营、夜渡、屯戍之苦。地阔天长,戍边日久,归途知在何处?寄身锋刃,性命难保,怨愤向谁倾诉?但是,戍卒的悲惨遭遇是怎样造成的?“秦汉而还”以下便指出其原因。认为自秦汉以来,为开边拓土,“多事四夷”,边境战事频仍,致使“文教失宣”,王道莫为。这就把罪责推到封建帝王及其所推行的政策上,极为尖锐深刻。作者行王道,反霸道,以“仁义”安抚“四夷”的观点是有进步意义的。 第三段描摹两军厮杀的激烈、悲惨的情状,是全篇的主体。作者以“吾想夫”驰骋其宏伟的想象,用铺排扬厉、踵事增华的笔法,描绘了两次两军交锋的战争场面,且一次比一次激烈,一次比一次残酷。如是在北风掀动沙漠的地方,胡兵凭借地利进犯,中原主将骄慢轻敌,仓促应战,兵卒畏于严酷的军法,不得不拼命死战。两军相搏,厮杀声震撼山川,崩裂江河,攻势迅猛,如雷鸣闪电。如是在“穷阴凝闭,凛冽海隅”的“苦寒”季节,胡兵又凭借天时“径截辎重,横攻士卒”,中原将士被杀得“尸填巨港之岸,血满长城之窟。无贵无贱,同为枯骨”,惨不可言。行文至此,作者又以骚体句式抒写凄恻悲愤之情,深沉凭吊之意。两军交锋激战,鼓衰力尽,矢竭弦绝,白刃相交,宝刀断折,士卒浴血拼杀,场面悲壮而激烈。在此生死关头,士卒心情极为矛盾:“降矣哉?终身夷狄!战矣哉?骨暴沙砾。”真是字字悲痛,声声哀 怨。这发自士卒肺腑的心声,是对扩边战争的血泪控诉。作者满怀沉痛心情,以凝重的笔墨,描写了全军覆没后战场上的沉寂、阴森、凄怆的景象,与前文两军厮杀时那种“势崩雷电”的声势形成了强烈的对照,也是对前文“往往鬼哭,天阴则闻”的呼应。面对这种惨相,作者那“伤心哉”的感情发展到了高潮,发出了“伤心惨目,有如是耶”的深沉浩叹,它撞击着历代读者的心扉! 第四段以“吾闻之”领起,采用历代战争对比的方法,说明战争胜败的关键。先用“牧用赵卒”和“汉倾天下”相比,一个“大破林胡,开地千里”,一个搞得“财殚力痛”,从而得出“任人而已,其在多乎”的结论,说明解决边患问题关键是选用良将,而不在于用兵多少。再以“周逐猃狁”与“秦起长城”、“汉击匈奴”对比:有的“全师而还”,君臣和乐安闲,雍容娴雅;有的“荼毒生灵,万里朱殷”;有的“虽得阴山”,“功不补患”。说明解决边患的办法是以“仁义”、“王道”安抚四夷,而不是黩武开边。引古是为证今,作者用历史事实揭露了唐代开边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也讽刺了唐玄宗用人不当。 第五段通过“吊祭”的场面,进一步对造成“蒸民”骨肉离散的战争作了血泪控诉。“苍苍蒸民,谁无父母”几句,作者从人道主义出发,用铺排的句式,反诘的语气,气盛言宜地对“开边意未已”的统治者发出了“苍苍蒸民”“杀之何咎”的质问。接着又袭用汉代贾捐之《议罢珠崖疏》“父战死于前,子斗伤于后,老母、寡妻饮泣巷哭,遥设虚祭,想魂乎万里之外”的文义,点化出“布奠倾觞,哭望天涯”,悲怆凄凉的吊祭场面。面对着这“天地为愁,草木凄悲”的惨状,联想到“从古如斯”的一幕幕悲剧,提出了“守在四夷”的主张。结尾点明全文的主旨,与上文相呼应,极为巧妙有力。
我要举报
如以上回答内容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点此我要举报以上问答信息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