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发信息网

求堂吉诃德的鉴赏文章

答案:3  悬赏:4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01-18 10:12
  • 提问者网友:咪咪
  • 2021-01-17 22:16
求堂吉诃德的鉴赏文章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鸽屿
  • 2021-01-17 22:38
堂吉诃德赏析二2008-08-20 11:22 双面魔镜:可笑的行为与可敬的追求

  《堂吉诃德》是文艺复兴时期的现实主义杰作,西班牙人民把它视为民族的骄傲,世界人民把它看成是文学宝库中的瑰宝。堂吉诃德是西班牙伟大作家塞万提斯的代表作《堂吉诃德》中的主人公,是西班牙新兴资产阶级的代表人物,是西班牙乃至欧洲文学史上具有深远影响的艺术形象之一。对于堂吉诃德这一形象的感受,不同的读者会获得性质、程度不同的审美观感。塞万提斯创作了一个让人不得不笑又不得不哭的悲剧,堂吉诃德能逗人放怀大笑,但我们笑后回味,会尝到眼泪的酸辛,泪光中闪烁着他那种可敬的追求精神。这就像是一面有魔力的双面镜,在这一面看到令人笑声一片的表演时,你却透过镜子看到另一面满脸忧戚的潜影, 从不同的角度看,发出不同的光彩。读《堂吉诃德》第一遍是笑,第二遍是哭,第三遍是思考。堂吉诃德究竟是可笑的疯子,还是可悲的英雄呢?读后本人反复琢磨书中的主人公,心有所感,本文谨尝试对堂吉诃德这一文学形象作一番粗浅的探讨。

  堂吉诃德行动盲目可笑,善良可敬,是个具有二重性的形象,作家把他放在醉心铲除人间罪恶的位置上,突出他追求正义和理想而置之盛名于不顾的精神,既写出了他的可悲和可笑,又写出了他的可敬和可爱。他办事不切实际,单枪匹马去乱冲乱刺,不管面对怎样的敌人都不敢示弱,他不顾个人的安危,也从来不从失败中吸取教训。这里有其复杂性:一方面可看作是受骑士小说的毒害,另一方面也表现了他坚持真理,并为实现理想而奋不顾身的精神。正是这种复杂性决定了他的行动既是可笑的,又是令人敬佩的。

  一、单纯固守的骑士主义精神

  当他拿着长矛要去济贫救困、锄强扶弱; 当他誓要以性命来捍卫骑士道的真理; 当他向别人描述所谓“幸福的世纪”, 就注定了这个人物身上的喜剧性的色彩, 因为他的所作所为是完全不符合当时的时代背景的。他身穿着中世纪盛行的骑士盔甲,脑子里装的却是平等、自由、博爱的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思想; 手中拿的是封建时代的长矛, 进攻的却是火枪盛行的西班牙资本主义社会; 他清醒的时候是个学识渊博的智者、才子, 糊涂的时候又是一个乱冲乱杀的疯子。但我们在看着他的各种荒唐的行为而大笑不已的时候, 却发现在我们的笑容背后总有一种辛酸的滋味。而这种“含泪的微笑”原因就在于, 堂吉诃德在表面上虽然总是扮演着各种令人捧腹的角色, 但如果我们细细去品读, 就会发现, 堂吉诃德是一个单纯而疯狂的理想主义者,他的遭遇其实是一个怀抱着崇高志向的人的悲剧。

  他所追求的理想是怀抱着自己真挚善良的本性和深厚的同情心, 去实践从骑士书中所看到的种种内容。于是他像一个骑士那样去战斗,解救被主人痛打的牧童, 帮助乔装的米戈米公娜公主, 支持穷人巴西琉智取新娘。但是他的理想有时候却不是按事物发展必然规律提出的可能达到的目标, 而只是主观的善良愿望, 他总是把现实存在的东西纳入自己的主观想象, 幻化为想象中的事物。于是他去和风车作战, 去和羊群战斗, 就导致了种种可笑的结果。

  他的理想不能得到他人的理解, 当别人认识到他在骑士道精神上的痴狂的时候, 总是会对他百般取笑侮辱甚至痛打, 比如说他在旅店被人欺负,在野外又被杨加痛打, 甚至连牙齿也掉了, 可他依然不屈不挠地继续战斗, 从不放弃自己的理想, 直到最后被参孙打败之后才被迫回到家乡。但他却固执地认为“虽然鲁莽和懦怯都是事实, 勇敢的美德是这两个极端的折衷, 不过宁可勇敢过头而鲁莽, 也不要勇敢不足而懦怯”。虽然遭遇了千难万险, 堂吉诃德却依然坚定地践行着自己的个人理想, 其精神的可贵令人感动。在做这一切之前,堂吉诃德都要振振有词地宣讲一番高尚理由,作者则在这之前或之后把真实的情况交待清楚,让堂吉诃德的崇高理想一经实行,就都在现实中被击得粉碎,变成了笑柄。堂吉坷德的动机和行为是不切实际的。他模仿骑士所干的一连串事情中,作者时时都用现实的真实情境去映照堂吉诃德心目中骑士游侠世界的想象,冷静地比较,在堂吉诃德昏昏然自以为是的时候,事实的真相就像位故装严肃的小丑,时不时地揭开堂吉诃德盖头巾的一角,让读者看到那里面关于事实的观念是多么荒谬,突出了其行为的滑稽可笑,撕破了堂吉诃德复兴骑士道的梦想,让人看到了这种狂热念头的荒唐,从而产生喜剧性的效果,使人发出压抑不住的笑声。

  其实,他并不是为个人的荣誉而战, 而是带有着社会化的理想。比如在有关取名的问题上, 他给自己取名叫“曼查的唐吉诃德”, 因为他觉得这样既可以表明自己的籍贯,还可以为故乡带来荣耀。而且他的游侠行为本身除了践行所谓的骑士道以外, 还有更崇高的解除世间一切苦难的意味。他要用自己的剑去维护真理正义, 扫荡一切罪恶, 使人间重归公正和谐。他还多次提到了关于“黄金时代”———那个没有“你的”“我的”之分的年代, 在私有制已经成为天经地义的现实社会中, 堂吉诃德不计较个人得失, 把“我的”慷慨分人, 如他给予桑丘的赠驴, 他向往自由平等反对等级特权、同情被压迫人民等等, 都表现了他的高尚无私的追求正义和理想而置生命于不顾的精神。但是他实在是过于单纯,总是沉浸在一个孩子般的梦幻世界中, 即使当这些假想被当场揭破, 他也不愿正视, 反而把它们归于魔法,直到最后理想的彻底幻灭, 在小说的结尾,他才看清楚所谓的骑士道理想的虚幻。

  不过, 堂吉诃德的努力还是没有白费的, 至少桑丘已然认识到了他的美好品质, 当桑丘误以为他死了的时候, 曾说“世界上没有了你, 为非作歹就没有惩罚, 就到处横行! 你比所有的亚历山大都慷慨⋯⋯你不愧是一位游侠骑士呀”! 其实, 这番话也道出了众多的读者心中对于堂吉诃德的崇高理想主义的肯定, 只是, 在那样的一个时代, 这种伟大注定是不合时宜的, 所以才会有这样的悲剧。
  二、柏拉图式的精神恋爱者

  从他的骑士征途一开始, 我们就一直听到一个熟悉的名字———杜尔西内娅, 那个被堂吉诃德奉为女王的人。每一次, 他帮助了别人或者是完成了一项骑士任务, 总是要求对方一定要告诉他的杜尔西内娅女王他的功勋; 而每当他遇到了困难, 也总是想着要为了杜尔西内娅而勇敢地去战斗, 甚至于他总是要求别人承认他的杜尔西内娅女王是世界上最优秀贵妇人。而这往往成为他被别人发现神经失常的把柄, 但他却依然执著地为了他心中的女王苦苦守候。

  或许在大多数的分析中,都把他的这种举动归结为完全刻板的骑士道, 认为堂吉诃德仅是因为在所有的骑士小说中骑士们都有着自己的女王, 所以他才臆想出了这样一位女王。但事实上, 在这个作品中, 堂吉诃德更是一个理想主义的柏拉图式的精神恋爱者。

  “生平没见过我的笔记, 也没看过我的信。我和她的恋爱向来只是心灵上的, 至多不过是规规矩矩地看一眼罢了。”这竟然就是他所谓的爱情, 实在是有点让人匪夷所思。而我们也可以看看桑丘对于这个他心中的女王又是怎样描述的:“听说她掷铁棒抵得上全村最棒的小伙子。我的天哪, 她真是个地地道道的壮妇! 哪个游侠骑士要是娶了她, 即使掉进淤泥里, 也能让她薅着胡子揪出来! ”就是这样一个粗鄙的形象, 在堂吉诃德的心中却幻化成了最至高无上的女王。他甚至说: “我爱杜尔西内娅如同爱世界上最高贵的公主。她的门第无关紧要, 不用去了解她的家世, 给她什么身份。我在心目中把她想象成世界上最高贵的公主。论美貌, 无人能与之相比; 论美名, 多数人远不能及。总之, 我觉得我说得恰如其分, 并且是按照我的意愿对她的相貌和品德进行想象。”这就是他的爱情观, 他的爱情永远活在浪漫的幻想之中, 或许那个女子并不属于他, 也不管那个女子是个怎样的人, 反正他在心中就认定了这是他的爱人。

  杜尔西内娅在堂吉诃德的心目中, 是一个具有绝好品质和绝世外貌的人物, 美到无以描绘, 抽象到没了肉体, 又神圣到和上帝并列。实际上, 这是他心中真善美的化身, 堂吉诃德对她的爱, 已完全超越了低级的肉体需要, 升华到了崇高的精神境界。而且他对于爱情是绝对忠贞的, 无论是客店女佣的错遇, 还是公爵府中的阿尔迪西多拉的主动“求爱”, 他都毫不动心。

  我们从堂吉诃德对心上人的多情和忠贞不渝中, 又看到一个理想主义者对于高尚、纯洁与美的向往和追求。他是一个柏拉图式的精神恋爱者, 也是那种渴望达到崇高心灵的境界的理想主义者的典范。他不仅忠实于自己的爱情, 对于其他的人, 他也主张男女平等、爱情自由, 他支持玛赛的个人选择, 制止了众人的迫害, 还帮助了巴西琉从助手中获得自己心爱的人季德丽亚, 拦阻了卡麻丘一伙报复巴西琉的行为。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着柏拉图的精神爱恋, 也成为了主张爱情自由平等的先驱者。

  三、不同于阿Q的精神实质

  堂吉诃德的人物形象总是被人称作是喜剧与悲剧色彩融合的复杂的二重性形象, 在很多的分析中, 都认为堂吉诃德和中国的鲁迅笔下的“阿Q”有着很多的相似之处。但我认为, 他们的相似仅仅是在表面上的, 从精神实质来说, 两者是截然相反的。

  从外在来说, 他们都有着质朴和直率的性格,而且更加关键的是,他们都有着极其类似的精神胜利法。阿Q 的“儿子打老子”, “孙子才画的很圆”, 深刻地展现了希望通过种种心里暗示来减轻现实给予他的不幸与痛苦。而堂吉诃德则是在每一次自己被打败之后就会想起骑士书籍中的骑士战败时的场景, 认为这种灾难是游侠骑士份内应有的。他们总是沉浸在某种自以为是的幻象之中, 以精神的胜利来聊以自慰, 最终却陷入了令人哭笑不得的境地。从文艺美学的角度来看, 这两个人物的形象都是有着喜剧的姿态和悲剧的精神, 用复杂的人物形象和情感来呈现给读者深刻的社会内涵和意义,让人在笑的时候品味一种别样的酸楚。

  但是从理想的层面来分析,阿Q远不如堂吉诃德那样崇高伟大。他们虽然都是同样的活在自己的幻象世界里的人物, 都有着精神胜利法的可笑与幼稚, 但阿Q的精神仅仅满足于减轻现实的痛苦而已, 而堂吉诃德则一直怀抱着自己的善良正义和打抱不平的理想主义。可以这样说, 阿Q 的精神胜利法是现实主义的, 而堂吉诃德的则是理想主义的。从他们二者的对比之中,更让人看到了堂吉诃德的身上所显现的为了理想而奋斗的单纯美好的精神品格和人文主义精神。
  对于堂吉诃德这一形象,不同的读者会获得性质、程度不同的审美观感,偏重现实的看到喜剧成分多些,对堂吉诃德的行为抱以笑声;偏重理想的看到悲剧成分重些,为堂吉诃德的种种失败而伤心流泪,为他的执着追求而感到可敬。这就像是一块八面玲珑的钻石,不同的观察角度,会发出不同的光彩。又如一面有魔力的双面镜,在这一面看到令人笑声一片的表演时,你却透过镜子看到另一面满脸忧戚的潜影;绕过背面,正视理想,以忧时伤世的眼光看过去,你又似乎看到了在找不到恰当的实现方式时不合时宜的狂热使一切变得荒唐滑稽,但他对理想的执着追求又令人不得不对他产生敬佩之情.
我要举报
如以上回答内容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点此我要举报以上问答信息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