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籁自鸣天趣足,好诗不过近人情,全文?作者?出处?
答案:3 悬赏:1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04-03 04:52
- 提问者网友:黑米和小志
- 2021-04-02 04:39
天籁自鸣天趣足,好诗不过近人情,全文?作者?出处?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思契十里
- 2021-04-02 04:50
名心退尽道心生,如梦如仙句偶成。天籁自鸣天趣足,好诗不过近人情。—清.张问陶《论诗十二绝句》
译文:
天上奏出的箫声由自己演奏出来,这种乐趣真是太让人愉快了。一首好的诗要贴近人物,写出真情实感。
张问陶于乾隆二十九年(1764)五月二十七日(公历6月26日)出生于山东省馆陶县(治今山东省冠县北馆陶镇),原籍湖广省麻城县孝感乡(今湖北麻城),自幼随父宦游均州、荆州、黄州、汉阳。乾隆四十三年(1778),父升云南开化知府,问陶随母及全家留汉阳。不久其父因荆门“失出”案发受牵连去职,家产赔累殆尽,住房也为豪吏所夺,全家生活陷入困境,常奔走告贷,“恒数日不举火”。
问陶自幼受家庭熏陶,在其父直接教导下,与兄问安、弟问莱发愤攻读。其嫂陈慧殊,工诗,时称“女翰林”。问陶饱览群书,博研名画,勤学苦练,少年时即崭露才华,被目为“青莲再世”。十五岁时写《壮志》一诗抒怀:“……咄嗟少年子,如彼玉在璞。光气未腾天,魍魉抱之哭……。”少年壮志,气概不凡。虽家中生活窘困,仍顽强坚持学习,“布衣不合饥寒死,一寸雄心敌万夫”。乾隆四十九年(1784)三月,问陶年二十岁,在京与四川涪陵周兴岱(号东屏,时任赞善官)之长女结婚。次年八月,偕周夫人乘船回川省亲,十月在途中生一女,周夫人因病乃与小女留涪陵娘家。问陶回遂宁写诗甚多。第二年五月,周夫人病逝涪州,不久小女亦夭。这时,其家境更为困顿,有时竟到“仅求衣食亦无缘”的地步。是年秋,问陶与兄问安去成都参加乡试。因问陶所写诗歌传抄者众,诗名大噪,成都盐茶道林儁(号西厓)
乾隆五十三年(1788)三月,问陶又赴京师参加顺天乡试,中举人,次年初,西返四川,在成都、遂宁小住,岁末去北京。这期间他吟兴甚豪,每到一地必有一诗,或凭吊古迹,或流连风景,寄词壮采,显示出卓绝的才华。乾隆五十五年庚戌(1790)中进士,点翰林院庶吉士,此期间写诗最多,几乎每日一首或几首,而且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在翰林同年中,石韫玉、洪亮吉等名士与问陶结交,对他的诗非常佩服。五十八年(1793)三月,授翰林院检讨。五十九年,写《论文八首》、《论诗十二绝句》反映了问陶的诗歌风格和理论体系。
嘉庆二年(1797)秋,在家丁父犹。这期间,他往来于遂宁、成都、北京,目睹现实,写诗揭露,如《宿宝鸡县题壁十八首》中有“豺虎纵横随处有”、“焦土连云万骨枯”的句子,对官吏们掠夺人民的暴行,以及“万骨枯”社会的悲凉景象作了深刻的揭露。嘉庆五年(1800)八月,分校顺天乡试,翌年奉派教习庶吉士,九月又分校顺天乡试。嘉庆十年(1805)九月,任江南道监察御史,奉派巡视北京南城。嘉庆十四年(1809)春,充会试同考官,七月,改吏部验封司郎中。嘉庆十五年(1810)七月,出任山东莱州知府。问陶赴任后,即栉风沐雨,跋山涉水,深入所辖七邑了解民情,并清理积案,考试童生,奖掖后进。他为官清正廉明,审理案件及时,且不徇情枉法,深得民心。其断案所下判词,简切透辟,后人奉为典范,曾多次编选印行。莱州辖区掖县、即墨两县农业减产,平度、昌邑、高密、潍、胶五州县遭严重水灾,村落萧条,民生困苦,问陶面对这般现实,痛如切肤。他乃具报请予减免缓交税租,并发放积谷,以赈济饥民。为此事,与上官意见不合,见为民请命,难有作为,郁郁不自得,逾年而病。
嘉庆十七年(1812)三月以病辞官,行前,他系念莱州近年歉收,民有饥馑,便将己之历年积蓄捐谷七百石赈济七邑饥民。他上辞呈后曾写诗自述:“二十三年指一弹,非才早愧不胜官。……云衣久已轻如叶,虎背抽身也不难。”离莱州时,又写诗自白:“绝口不谈官里事,头衔重整旧诗狂”。这些诗句反映了他对官场生活的愤懑和沉重心情。他在《平度昌邑道中感事》诗中写道:“天意苍茫地苦贫,救荒无策愧临民,辞官也作飘零计,忏尔流亡一郡人”,真是寄情于民了。到吴门时,病情加重,便留虎丘寓所,自号“药庵退守”。其寓位于苏州山塘街青山桥附近,邻白居易祠,遂名为“乐天天随邻屋”。写有《题乐天天随邻屋》诗,有句云:“凭栏早醒繁华梦,点笔难删讽喻诗”,反映了他晚年的生活情趣。问陶忧患余生,积劳成疾,医治无效,嘉庆十九年(1814)三月初四日申时(公历4月23日下午3至5时),病卒于苏州寓所,年51岁。问陶辞世时,家境萧条,三个女儿(尚未出嫁)无力扶灵柩回乡,乃寄棺于苏州光福镇玄墓山,一年后得鲍勋茂(字树堂)太仆等人资助,始得归葬故乡两河口(今四川蓬溪县金桥乡翰林村两河口)祖茔,碑文“张问陶船山之墓”还清晰可见。周、林两夫人亦葬于此。
译文:
天上奏出的箫声由自己演奏出来,这种乐趣真是太让人愉快了。一首好的诗要贴近人物,写出真情实感。
张问陶于乾隆二十九年(1764)五月二十七日(公历6月26日)出生于山东省馆陶县(治今山东省冠县北馆陶镇),原籍湖广省麻城县孝感乡(今湖北麻城),自幼随父宦游均州、荆州、黄州、汉阳。乾隆四十三年(1778),父升云南开化知府,问陶随母及全家留汉阳。不久其父因荆门“失出”案发受牵连去职,家产赔累殆尽,住房也为豪吏所夺,全家生活陷入困境,常奔走告贷,“恒数日不举火”。
问陶自幼受家庭熏陶,在其父直接教导下,与兄问安、弟问莱发愤攻读。其嫂陈慧殊,工诗,时称“女翰林”。问陶饱览群书,博研名画,勤学苦练,少年时即崭露才华,被目为“青莲再世”。十五岁时写《壮志》一诗抒怀:“……咄嗟少年子,如彼玉在璞。光气未腾天,魍魉抱之哭……。”少年壮志,气概不凡。虽家中生活窘困,仍顽强坚持学习,“布衣不合饥寒死,一寸雄心敌万夫”。乾隆四十九年(1784)三月,问陶年二十岁,在京与四川涪陵周兴岱(号东屏,时任赞善官)之长女结婚。次年八月,偕周夫人乘船回川省亲,十月在途中生一女,周夫人因病乃与小女留涪陵娘家。问陶回遂宁写诗甚多。第二年五月,周夫人病逝涪州,不久小女亦夭。这时,其家境更为困顿,有时竟到“仅求衣食亦无缘”的地步。是年秋,问陶与兄问安去成都参加乡试。因问陶所写诗歌传抄者众,诗名大噪,成都盐茶道林儁(号西厓)
乾隆五十三年(1788)三月,问陶又赴京师参加顺天乡试,中举人,次年初,西返四川,在成都、遂宁小住,岁末去北京。这期间他吟兴甚豪,每到一地必有一诗,或凭吊古迹,或流连风景,寄词壮采,显示出卓绝的才华。乾隆五十五年庚戌(1790)中进士,点翰林院庶吉士,此期间写诗最多,几乎每日一首或几首,而且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在翰林同年中,石韫玉、洪亮吉等名士与问陶结交,对他的诗非常佩服。五十八年(1793)三月,授翰林院检讨。五十九年,写《论文八首》、《论诗十二绝句》反映了问陶的诗歌风格和理论体系。
嘉庆二年(1797)秋,在家丁父犹。这期间,他往来于遂宁、成都、北京,目睹现实,写诗揭露,如《宿宝鸡县题壁十八首》中有“豺虎纵横随处有”、“焦土连云万骨枯”的句子,对官吏们掠夺人民的暴行,以及“万骨枯”社会的悲凉景象作了深刻的揭露。嘉庆五年(1800)八月,分校顺天乡试,翌年奉派教习庶吉士,九月又分校顺天乡试。嘉庆十年(1805)九月,任江南道监察御史,奉派巡视北京南城。嘉庆十四年(1809)春,充会试同考官,七月,改吏部验封司郎中。嘉庆十五年(1810)七月,出任山东莱州知府。问陶赴任后,即栉风沐雨,跋山涉水,深入所辖七邑了解民情,并清理积案,考试童生,奖掖后进。他为官清正廉明,审理案件及时,且不徇情枉法,深得民心。其断案所下判词,简切透辟,后人奉为典范,曾多次编选印行。莱州辖区掖县、即墨两县农业减产,平度、昌邑、高密、潍、胶五州县遭严重水灾,村落萧条,民生困苦,问陶面对这般现实,痛如切肤。他乃具报请予减免缓交税租,并发放积谷,以赈济饥民。为此事,与上官意见不合,见为民请命,难有作为,郁郁不自得,逾年而病。
嘉庆十七年(1812)三月以病辞官,行前,他系念莱州近年歉收,民有饥馑,便将己之历年积蓄捐谷七百石赈济七邑饥民。他上辞呈后曾写诗自述:“二十三年指一弹,非才早愧不胜官。……云衣久已轻如叶,虎背抽身也不难。”离莱州时,又写诗自白:“绝口不谈官里事,头衔重整旧诗狂”。这些诗句反映了他对官场生活的愤懑和沉重心情。他在《平度昌邑道中感事》诗中写道:“天意苍茫地苦贫,救荒无策愧临民,辞官也作飘零计,忏尔流亡一郡人”,真是寄情于民了。到吴门时,病情加重,便留虎丘寓所,自号“药庵退守”。其寓位于苏州山塘街青山桥附近,邻白居易祠,遂名为“乐天天随邻屋”。写有《题乐天天随邻屋》诗,有句云:“凭栏早醒繁华梦,点笔难删讽喻诗”,反映了他晚年的生活情趣。问陶忧患余生,积劳成疾,医治无效,嘉庆十九年(1814)三月初四日申时(公历4月23日下午3至5时),病卒于苏州寓所,年51岁。问陶辞世时,家境萧条,三个女儿(尚未出嫁)无力扶灵柩回乡,乃寄棺于苏州光福镇玄墓山,一年后得鲍勋茂(字树堂)太仆等人资助,始得归葬故乡两河口(今四川蓬溪县金桥乡翰林村两河口)祖茔,碑文“张问陶船山之墓”还清晰可见。周、林两夫人亦葬于此。
全部回答
- 1楼网友:英雄的欲望
- 2021-04-02 05:39
清,张问陶 《论诗十二绝句》其十二
- 2楼网友:时间的尘埃
- 2021-04-02 05:14
清,张问陶 《论诗十二绝句》其十二
1. 咸英何必胜箫韶,生面重开便不祧。胥吏津津谈律例,可能执法似皐陶。
2. 五音凌乱不成诗,万籁无声下笔迟。听到宫商谐畅处,此中消息几人知。
3. 胸中成见尽消除,一气如云自卷舒。写出此身真阅历,强于飣餖古人书。
4. 凭空何处造情文,还仗灵光助几分。奇句忽来魂魄动,真如天上落将军。
5. 跃跃诗情在眼前,聚如风雨散如烟。敢为常语谈何易,百炼功纯始自然。
6. 想到空灵笔有神,每从游戏得天真。笑他正色谈风雅,戎服朝冠对美人。
7. 妙语雷同自不知,前贤应恨我生迟。胜他刻意求新巧,做到无人得解时。
8. 子规声与鹧鸪声,好鸟鸣春尚有情。何苦颟顸书数语,不加笺注不分明。
9. 此事原非俗士知,何须刻烛强为之。尖叉竞病全无碍,怕读人间趁韵诗。
10.文章体制本天生,只让通才有性情。模宋规唐徒自苦,古人已死不须争。
11.雕文镂采太纷然,开卷沉沉我欲眠。人口数联诗好在,不灾梨枣亦流传。
12.名心退尽道心生,如梦如仙句偶成。天籁自鸣天趣足,好诗不过近人情。
1. 咸英何必胜箫韶,生面重开便不祧。胥吏津津谈律例,可能执法似皐陶。
2. 五音凌乱不成诗,万籁无声下笔迟。听到宫商谐畅处,此中消息几人知。
3. 胸中成见尽消除,一气如云自卷舒。写出此身真阅历,强于飣餖古人书。
4. 凭空何处造情文,还仗灵光助几分。奇句忽来魂魄动,真如天上落将军。
5. 跃跃诗情在眼前,聚如风雨散如烟。敢为常语谈何易,百炼功纯始自然。
6. 想到空灵笔有神,每从游戏得天真。笑他正色谈风雅,戎服朝冠对美人。
7. 妙语雷同自不知,前贤应恨我生迟。胜他刻意求新巧,做到无人得解时。
8. 子规声与鹧鸪声,好鸟鸣春尚有情。何苦颟顸书数语,不加笺注不分明。
9. 此事原非俗士知,何须刻烛强为之。尖叉竞病全无碍,怕读人间趁韵诗。
10.文章体制本天生,只让通才有性情。模宋规唐徒自苦,古人已死不须争。
11.雕文镂采太纷然,开卷沉沉我欲眠。人口数联诗好在,不灾梨枣亦流传。
12.名心退尽道心生,如梦如仙句偶成。天籁自鸣天趣足,好诗不过近人情。
我要举报
如以上回答内容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点此我要举报以上问答信息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