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是什么人
答案:1 悬赏:6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02-08 08:17
- 提问者网友:暗中人
- 2021-02-07 15:17
老子是什么人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笑迎怀羞
- 2021-02-07 16:21
问题一:老子是什么人? 老子,又称老聃、李耳,春秋时期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人,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其被唐皇武后封为太上老君,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历史厂人之一,存世有《道德经》(又称《老子》)。其作品的精华是朴素的辨证法,主张无为而治,其学说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在道教中老子被尊为道祖。问题二:老子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一字或曰谥伯阳。华夏族,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人,[1]
约生活于前571年至471年之间。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被唐朝帝王追认为李姓始祖。老子乃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存世有《道德经》(又称《老子》),其作品的精华是朴素的辩证法,主张无为而治,其学说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在道教中,老子被尊为道教始祖。老子与后世的庄子并称老庄[2]
。问题三:老子是什么样的人 老子其人
老子(传说前600年左右—前470年左右),中国古代思想家。姓李名耳,字伯阳,有人说又称老聃揣在传说中,老子一生下来时,就具有白色的眉毛及胡子,所以被后来称为老子。相传生活在春秋时期。老子著有《道德经》,是道家学派的始祖,他的学说后被庄周发展。道家后人将老子视为宗师,与儒家的孔子相比拟,史载孔子曾学于老子。在道教中,老子是一个很主要的神仙,被称为太上老君,尊为道祖。从《列仙传》开始,把老子列为神仙,还说老子重视房中术。东汉时期,成都人王阜撰《老子圣母碑》,把老子和道合而为一,视老子为化生天地的神灵。成为了道教创世说的雏形。而在汉桓帝时,汉桓帝更是亲自祭祀老子,把老子作为仙道之祖。
思想主张是无为,老子的理想政治境界是是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谥曰聃,姓李名耳,字伯阳,楚国苦县 (今河南鹿邑东太清宫镇,古属亳州谯城)厉乡曲仁里人,做过周朝“守藏室之史”(管理藏书的史官),孔子曾向他问礼,后退隐,著《老子》。
一说老子即太史儋,或老莱子。《老子》一书是否为老子所作,历来有争论。《老子》以“道”解释宇宙万物的演变,以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乃“夫莫之命(命令)而常自然”,因而“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为客观自然规律,同时又具有“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的永恒意义。《老子》书中包括大量朴素辩证法观点,如以为一切事物均具有正反两面,“反者道之动”,并能由对立而转化,“正复为奇,善复为妖”,“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又以为世间事物均为“有”与“无”之统一,“有、无相生”,而“无”为基础,“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馀”;“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其学说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深刻影响,其内容主要见《老子》一书。他的哲学思想和由他创立的道家学派,不但对我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而且对我国2000多年来思想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注:《老子》一书也称《道德经》。(《道德经》是后来的称谓,最初老子书称为《老子》而无《道德经》之名。其成书年代过去多有争论,至今仍无法确定,不过根据1993年出土的郭店楚简“老子”年代推算,成书年代至少在战国中前期。问题四:老子是什么时候的人,做什么官 大约是春秋末战国初的人,因为老子这本书大多数人认为是成书于那个时候,老子做的官是周朝的收藏室之史,相当于现在的国家图书馆,博物馆,档案馆的馆长,所以比较有有机会见大世面的官,所以他才会写出 道德经这部全世界发行量仅次于圣经的书问题五:老子是哪个学派的人? 老子(传说前600年左右—前470年左右),姓李名耳,字聃(音dan第一声),汉族,楚国苦县(今河南周口鹿邑县)人,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世界文化名人。老子又名老聃,相传他一生下来就是白眉毛白胡子,所以被称为老子;老子生活在春秋时期,曾在东周国都洛邑(今河南洛阳)任守藏史(相当于国家图书馆馆长)。他博学多才,孔子周游列国时曾到洛阳向老子问礼。老子晚年乘青牛西去,并在函谷关(位于今河南灵宝)前写成了五千言的《道德经》(又名《老子》),最后不知所终。《道德经》含有丰富的辩证法思想,老子哲学与古希腊哲学一起构成了人类哲学的两座高峰,老子也因其深邃的哲学思想而被尊为“中国哲学之父”。老子的思想被庄子所传承,并与儒家和后来的佛家思想一起构成了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内核。道教出现后,老子被尊为“太上老君”;从《列仙传》开始,老子就被尊为神仙。从汉代起,历代帝王就开始到河南鹿邑去祭拜老子。《道德经》的国外版本有一千多种,是被翻译语言最多的中国书籍。
老子的思想主张是无为,老子的理想政治境界是是“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老子》以“道”解释宇宙万物的演变,以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乃“夫莫之命(命令)而常自然”,因而“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为客观自然规律,同时又具有“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的永恒意义。《老子》书中包括大量朴素辩证法观点,如以为一切事物均具有正反两面,“反者道之动”,并能由对立而转化,“正复为奇,善复为妖”,“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又以为世间事物均为“有”与“无”之统一,“有、无相生”,而“无”为基础,“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馀”;“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其学说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深刻影响,其内容主要见《老子》这本书。他的哲学思想和由他创立的道家学派,不但对我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而且对我国2000多年来思想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问题六:孔子是什么朝代什么人老子是什么朝代什么人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8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
老子(约前571年―471年之间),姓李名耳,字聃,春秋时期陈国人。问题七:老子是什么时候的人 老子(传说前600年左右—前470年左右),春秋时期思想家。姓李名耳,字伯阳,《史记》载为楚国苦县 今安徽涡阳人,也有史料记载,老子为河南鹿邑太清人,汉族人,与孔子同时期而年稍长于孔子。朱强说又称老聃。在传说中,老子一生下来时,就具有白色的眉毛及胡子,所以被后来称为老子。相传生活在春秋时期。老子著有《道德经》,是道家学派的始祖,他的学说后被庄周发展。道家后人将老子视为宗梗,与儒家的孔子相比拟,史载孔子曾学于老子。在道教中,老子是一个很主要的神仙,被称为太上老君,尊为道祖。从《列仙传》开始,把老子列为神仙,还说老子重视房中术。东汉时期,成都人王阜撰《老子圣母碑》,把老子和道合而为一,视老子为化生天地的神灵。成为了道教创世说的雏形。而在汉桓帝时,汉桓帝更是亲自祭祀老子,把老子作为仙道之祖。
老子的思想主张是无为,老子的理想政治境界是“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老子样貌:据太平广记所记载:老子黄白色,美眉,广颡长耳,大目疏齿,方口厚唇;额有三五达理,日角月悬;鼻纯骨双柱,耳有三漏门;足蹈二五,手把十文。(老子皮色黄白,眉毛很美,额头宽阔耳朵很长,眼睛很大,牙齿稀疏,四方大口嘴唇很厚。他的额头有十五道皱纹,额角两端似有日月的形状。他鼻子很端正,有两根鼻骨,耳朵上有三个耳孔。他一步可跨一丈,双手上有十道贵人的纹路。)
《老子》以“道”解释宇宙万物的演变,以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乃“夫莫之命(命令)而常自然”,因而“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为客观自然规律,同时又具有“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的永恒意义。《老子》书中包括大量朴素辩证法观点,如以为一切事物均具有正反两面,“反者道之动”,并能由对立而转化,“正复为奇,善复为妖”,“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又以为世间事物均为“有”与“无”之统一,“有、无相生”,而“无”为基础,“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馀”;“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其学说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深刻影响,其内容主要见《老子》这本书。他的哲学思想和由他创立的道家学派,不但对我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而且对我国2000多年来思想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说老子即太史儋,或老莱子。《老子》一书是否为老子所作,历来有争论。
参考资料:baike.baidu.com/view/2237.htm问题八:老子的名字叫什么? 李耳 李耳(约前571~前471),字伯阳,又称老聃(dān),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县)人。是我国古代最伟大的哲学家和思 老子标准像 想家之一,是道家学派创始人,世界文化名人。后人称其为“老子”(古时“老”字的读音和“李”字相同)。 其被唐皇武后封为太上老君,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存世有《道德经》(又称《老子》),其作品的精华是朴素的辨证法,主张无为而治,其学说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在道教中老子被尊为道祖。 中文名:李耳别名:老聃国籍:中国(春秋·楚)民族:华夏族出生地:苦县(今河南鹿邑,一说安徽涡阳)出生日期:约前571年逝世日期:前471年主要成就:道家学派创始人
辩证法思想代表作品:《道德经》问题九:老子是什么地方的人? 老子是安徽涡阳人
老子是哪里人?现在的主导说法有两种,鹿邑说与涡阳说。“安徽倪劲松”先生在贵刊撰文说老子是今河南鹿邑人,不是今安徽涡阳人。对此,我不能赞同。特为贵刊撰写此稿。 川一、老庄文化是楚文化,鹿邑在老庄时代未属过楚
河南鹿邑说大概从清代以来就成为主要的说法:宋真宗皇帝曾在河南鹿邑的太清宫竖立了一个《先天太后赞》碑,是称颂老子母亲的。虽没有提到所谓老子故里,但可以肯定地说,鹿邑确是中国道教的一个很重要的宗教文化纪念地。近现代,在1990年以前,老子故里鹿邑说争议不多。
1990年以后,安徽省有关方面和涡阳县的一些文化人士通过对史料的检索和对当地的文物考古和田野发掘,获得了大量研究老子故里的文献与实物资料,他们确认:老子当是春秋时期宋国相人,出生在今天的涡阳县闸北镇太清宫的流星园址。从此开始了老子故里之争。
老、庄是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史上的重要人物,他们所创立的道家学说和儒家学说一样,是我们中华民族历史上的精神支柱。道家思想文化的源头,我以为,它也与儒家一样,是与历史文化地域有关联的。
明确记录老子籍贯的,是司马迁《史记·老子韩非列传》:“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解开老子的籍贯,应从这里开始。探究“楚苦县”在什么地方,至关重要。
《史记·正义》明确说苦县与“彭城相近”,同时引《括地志》云:“苦县在亳州谷阳县界,庙中有九井尚存,在今亳州真源县也。”亳州谷阳县在哪里,在鹿邑吗,谷阳必与谷水有关,鹿邑没有谷水,谷水入涡处在今涡阳。
老子诞生地有其地理特征:
汉桓帝延熹八年(公元165年),命中常侍管霸与边韶去祀老子,边韶的《老子碑》文说:“老子,楚相县人也。相县虚荒,今属苦,故城犹在,在赖乡之东,涡水处其阳。”
公元六世纪初,北魏郦道元撰的《水经注》也记述了老子庙的地理特征:“涡水又东北屈,谷水注之”,“谷水自此东入涡水。涡水又北,经老子庙东。”“孔子庙…北侧老君庙,庙东院中有九井焉。又北,涡水之侧又有李母庙,庙在老子庙北,庙前有李母冢,冢东有碑,是永兴元年谯令长沙王阜所立。碑云:老子生于曲涡间。”
古代诗文中亦有对老子庙的描述:
《古诗源》卷十四,有北周诗人庾信(公元513~581年)的一首《至老子庙应诏》诗,诗中有“三门临苦县,九井对灵溪”之句;唐代诗人温庭筠(?~公元866年)也有《老君庙》诗一首,诗中有“庙前晚色连寒水,天外斜阳带远帆”之句,这二首诗将“涡水处其阳”,有“九井”、“灵溪”的地理特征描述得很明白。
《全唐文》中,唐僖宗(公元874~888年在位)有一篇《赐亳州太清宫敕》敕文指明“亳州太清宫是混元降诞之地”,地有“九龙之瑞井”。
唐代杜光庭(公元850~933年)的《道教灵验记·亳州太清宫记》(《道藏10–804》)中写道:“亳州真源县太清宫,圣祖老 君降生之宅也。历殷周至唐,而九井三桧宛然长在。”杜光庭的《道德真经广圣义序》也明确地指出老子的诞生之地:“诞生于亳,即今真源县九龙井太清宫是其地也。”(《全唐文》P.4301)
我们这里所列举的人文历史记录,反映出老子诞生地的人文历史地理的特征,就是:这老子庙及老子故宅,是在涡水的北面,涡水处其阳;老子庙旁,谷水注之;老子庙东,必有九井。具备了这些特征,才能是老子的诞生地。而安徽涡阳今“天静宫”之地,是与之相符的。兴造于元代的“天静宫”老子庙至今还在,正在涡河北岸,涡水处其阳;庙旁的武家河(古谷水)注入涡水之中;庙中的九口春秋时代的古井,亦在田野考古中出土。
从历史地理学方面的考察,安徽省涡阳县正是春秋时代宋国相县,宋国相在......余下全文>>
约生活于前571年至471年之间。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被唐朝帝王追认为李姓始祖。老子乃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存世有《道德经》(又称《老子》),其作品的精华是朴素的辩证法,主张无为而治,其学说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在道教中,老子被尊为道教始祖。老子与后世的庄子并称老庄[2]
。问题三:老子是什么样的人 老子其人
老子(传说前600年左右—前470年左右),中国古代思想家。姓李名耳,字伯阳,有人说又称老聃揣在传说中,老子一生下来时,就具有白色的眉毛及胡子,所以被后来称为老子。相传生活在春秋时期。老子著有《道德经》,是道家学派的始祖,他的学说后被庄周发展。道家后人将老子视为宗师,与儒家的孔子相比拟,史载孔子曾学于老子。在道教中,老子是一个很主要的神仙,被称为太上老君,尊为道祖。从《列仙传》开始,把老子列为神仙,还说老子重视房中术。东汉时期,成都人王阜撰《老子圣母碑》,把老子和道合而为一,视老子为化生天地的神灵。成为了道教创世说的雏形。而在汉桓帝时,汉桓帝更是亲自祭祀老子,把老子作为仙道之祖。
思想主张是无为,老子的理想政治境界是是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谥曰聃,姓李名耳,字伯阳,楚国苦县 (今河南鹿邑东太清宫镇,古属亳州谯城)厉乡曲仁里人,做过周朝“守藏室之史”(管理藏书的史官),孔子曾向他问礼,后退隐,著《老子》。
一说老子即太史儋,或老莱子。《老子》一书是否为老子所作,历来有争论。《老子》以“道”解释宇宙万物的演变,以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乃“夫莫之命(命令)而常自然”,因而“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为客观自然规律,同时又具有“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的永恒意义。《老子》书中包括大量朴素辩证法观点,如以为一切事物均具有正反两面,“反者道之动”,并能由对立而转化,“正复为奇,善复为妖”,“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又以为世间事物均为“有”与“无”之统一,“有、无相生”,而“无”为基础,“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馀”;“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其学说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深刻影响,其内容主要见《老子》一书。他的哲学思想和由他创立的道家学派,不但对我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而且对我国2000多年来思想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注:《老子》一书也称《道德经》。(《道德经》是后来的称谓,最初老子书称为《老子》而无《道德经》之名。其成书年代过去多有争论,至今仍无法确定,不过根据1993年出土的郭店楚简“老子”年代推算,成书年代至少在战国中前期。问题四:老子是什么时候的人,做什么官 大约是春秋末战国初的人,因为老子这本书大多数人认为是成书于那个时候,老子做的官是周朝的收藏室之史,相当于现在的国家图书馆,博物馆,档案馆的馆长,所以比较有有机会见大世面的官,所以他才会写出 道德经这部全世界发行量仅次于圣经的书问题五:老子是哪个学派的人? 老子(传说前600年左右—前470年左右),姓李名耳,字聃(音dan第一声),汉族,楚国苦县(今河南周口鹿邑县)人,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世界文化名人。老子又名老聃,相传他一生下来就是白眉毛白胡子,所以被称为老子;老子生活在春秋时期,曾在东周国都洛邑(今河南洛阳)任守藏史(相当于国家图书馆馆长)。他博学多才,孔子周游列国时曾到洛阳向老子问礼。老子晚年乘青牛西去,并在函谷关(位于今河南灵宝)前写成了五千言的《道德经》(又名《老子》),最后不知所终。《道德经》含有丰富的辩证法思想,老子哲学与古希腊哲学一起构成了人类哲学的两座高峰,老子也因其深邃的哲学思想而被尊为“中国哲学之父”。老子的思想被庄子所传承,并与儒家和后来的佛家思想一起构成了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内核。道教出现后,老子被尊为“太上老君”;从《列仙传》开始,老子就被尊为神仙。从汉代起,历代帝王就开始到河南鹿邑去祭拜老子。《道德经》的国外版本有一千多种,是被翻译语言最多的中国书籍。
老子的思想主张是无为,老子的理想政治境界是是“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老子》以“道”解释宇宙万物的演变,以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乃“夫莫之命(命令)而常自然”,因而“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为客观自然规律,同时又具有“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的永恒意义。《老子》书中包括大量朴素辩证法观点,如以为一切事物均具有正反两面,“反者道之动”,并能由对立而转化,“正复为奇,善复为妖”,“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又以为世间事物均为“有”与“无”之统一,“有、无相生”,而“无”为基础,“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馀”;“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其学说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深刻影响,其内容主要见《老子》这本书。他的哲学思想和由他创立的道家学派,不但对我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而且对我国2000多年来思想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问题六:孔子是什么朝代什么人老子是什么朝代什么人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8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
老子(约前571年―471年之间),姓李名耳,字聃,春秋时期陈国人。问题七:老子是什么时候的人 老子(传说前600年左右—前470年左右),春秋时期思想家。姓李名耳,字伯阳,《史记》载为楚国苦县 今安徽涡阳人,也有史料记载,老子为河南鹿邑太清人,汉族人,与孔子同时期而年稍长于孔子。朱强说又称老聃。在传说中,老子一生下来时,就具有白色的眉毛及胡子,所以被后来称为老子。相传生活在春秋时期。老子著有《道德经》,是道家学派的始祖,他的学说后被庄周发展。道家后人将老子视为宗梗,与儒家的孔子相比拟,史载孔子曾学于老子。在道教中,老子是一个很主要的神仙,被称为太上老君,尊为道祖。从《列仙传》开始,把老子列为神仙,还说老子重视房中术。东汉时期,成都人王阜撰《老子圣母碑》,把老子和道合而为一,视老子为化生天地的神灵。成为了道教创世说的雏形。而在汉桓帝时,汉桓帝更是亲自祭祀老子,把老子作为仙道之祖。
老子的思想主张是无为,老子的理想政治境界是“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老子样貌:据太平广记所记载:老子黄白色,美眉,广颡长耳,大目疏齿,方口厚唇;额有三五达理,日角月悬;鼻纯骨双柱,耳有三漏门;足蹈二五,手把十文。(老子皮色黄白,眉毛很美,额头宽阔耳朵很长,眼睛很大,牙齿稀疏,四方大口嘴唇很厚。他的额头有十五道皱纹,额角两端似有日月的形状。他鼻子很端正,有两根鼻骨,耳朵上有三个耳孔。他一步可跨一丈,双手上有十道贵人的纹路。)
《老子》以“道”解释宇宙万物的演变,以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乃“夫莫之命(命令)而常自然”,因而“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为客观自然规律,同时又具有“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的永恒意义。《老子》书中包括大量朴素辩证法观点,如以为一切事物均具有正反两面,“反者道之动”,并能由对立而转化,“正复为奇,善复为妖”,“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又以为世间事物均为“有”与“无”之统一,“有、无相生”,而“无”为基础,“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馀”;“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其学说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深刻影响,其内容主要见《老子》这本书。他的哲学思想和由他创立的道家学派,不但对我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而且对我国2000多年来思想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说老子即太史儋,或老莱子。《老子》一书是否为老子所作,历来有争论。
参考资料:baike.baidu.com/view/2237.htm问题八:老子的名字叫什么? 李耳 李耳(约前571~前471),字伯阳,又称老聃(dān),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县)人。是我国古代最伟大的哲学家和思 老子标准像 想家之一,是道家学派创始人,世界文化名人。后人称其为“老子”(古时“老”字的读音和“李”字相同)。 其被唐皇武后封为太上老君,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存世有《道德经》(又称《老子》),其作品的精华是朴素的辨证法,主张无为而治,其学说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在道教中老子被尊为道祖。 中文名:李耳别名:老聃国籍:中国(春秋·楚)民族:华夏族出生地:苦县(今河南鹿邑,一说安徽涡阳)出生日期:约前571年逝世日期:前471年主要成就:道家学派创始人
辩证法思想代表作品:《道德经》问题九:老子是什么地方的人? 老子是安徽涡阳人
老子是哪里人?现在的主导说法有两种,鹿邑说与涡阳说。“安徽倪劲松”先生在贵刊撰文说老子是今河南鹿邑人,不是今安徽涡阳人。对此,我不能赞同。特为贵刊撰写此稿。 川一、老庄文化是楚文化,鹿邑在老庄时代未属过楚
河南鹿邑说大概从清代以来就成为主要的说法:宋真宗皇帝曾在河南鹿邑的太清宫竖立了一个《先天太后赞》碑,是称颂老子母亲的。虽没有提到所谓老子故里,但可以肯定地说,鹿邑确是中国道教的一个很重要的宗教文化纪念地。近现代,在1990年以前,老子故里鹿邑说争议不多。
1990年以后,安徽省有关方面和涡阳县的一些文化人士通过对史料的检索和对当地的文物考古和田野发掘,获得了大量研究老子故里的文献与实物资料,他们确认:老子当是春秋时期宋国相人,出生在今天的涡阳县闸北镇太清宫的流星园址。从此开始了老子故里之争。
老、庄是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史上的重要人物,他们所创立的道家学说和儒家学说一样,是我们中华民族历史上的精神支柱。道家思想文化的源头,我以为,它也与儒家一样,是与历史文化地域有关联的。
明确记录老子籍贯的,是司马迁《史记·老子韩非列传》:“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解开老子的籍贯,应从这里开始。探究“楚苦县”在什么地方,至关重要。
《史记·正义》明确说苦县与“彭城相近”,同时引《括地志》云:“苦县在亳州谷阳县界,庙中有九井尚存,在今亳州真源县也。”亳州谷阳县在哪里,在鹿邑吗,谷阳必与谷水有关,鹿邑没有谷水,谷水入涡处在今涡阳。
老子诞生地有其地理特征:
汉桓帝延熹八年(公元165年),命中常侍管霸与边韶去祀老子,边韶的《老子碑》文说:“老子,楚相县人也。相县虚荒,今属苦,故城犹在,在赖乡之东,涡水处其阳。”
公元六世纪初,北魏郦道元撰的《水经注》也记述了老子庙的地理特征:“涡水又东北屈,谷水注之”,“谷水自此东入涡水。涡水又北,经老子庙东。”“孔子庙…北侧老君庙,庙东院中有九井焉。又北,涡水之侧又有李母庙,庙在老子庙北,庙前有李母冢,冢东有碑,是永兴元年谯令长沙王阜所立。碑云:老子生于曲涡间。”
古代诗文中亦有对老子庙的描述:
《古诗源》卷十四,有北周诗人庾信(公元513~581年)的一首《至老子庙应诏》诗,诗中有“三门临苦县,九井对灵溪”之句;唐代诗人温庭筠(?~公元866年)也有《老君庙》诗一首,诗中有“庙前晚色连寒水,天外斜阳带远帆”之句,这二首诗将“涡水处其阳”,有“九井”、“灵溪”的地理特征描述得很明白。
《全唐文》中,唐僖宗(公元874~888年在位)有一篇《赐亳州太清宫敕》敕文指明“亳州太清宫是混元降诞之地”,地有“九龙之瑞井”。
唐代杜光庭(公元850~933年)的《道教灵验记·亳州太清宫记》(《道藏10–804》)中写道:“亳州真源县太清宫,圣祖老 君降生之宅也。历殷周至唐,而九井三桧宛然长在。”杜光庭的《道德真经广圣义序》也明确地指出老子的诞生之地:“诞生于亳,即今真源县九龙井太清宫是其地也。”(《全唐文》P.4301)
我们这里所列举的人文历史记录,反映出老子诞生地的人文历史地理的特征,就是:这老子庙及老子故宅,是在涡水的北面,涡水处其阳;老子庙旁,谷水注之;老子庙东,必有九井。具备了这些特征,才能是老子的诞生地。而安徽涡阳今“天静宫”之地,是与之相符的。兴造于元代的“天静宫”老子庙至今还在,正在涡河北岸,涡水处其阳;庙旁的武家河(古谷水)注入涡水之中;庙中的九口春秋时代的古井,亦在田野考古中出土。
从历史地理学方面的考察,安徽省涡阳县正是春秋时代宋国相县,宋国相在......余下全文>>
我要举报
如以上回答内容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点此我要举报以上问答信息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