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发信息网

什么是“拥有怪力乱神程度的能力”

答案:2  悬赏:4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04-02 08:53
  • 提问者网友:川水往事
  • 2021-04-01 22:00
什么是“拥有怪力乱神程度的能力”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北方的南先生
  • 2021-04-01 23:01
怪力乱神   词目:怪力乱神
  发音:guài lì luàn shén
  释义:指关于怪异、勇力、叛乱、鬼神之事。
  出处:《论语·述而》: “子不语怪、力、乱、神。”
  孔子大力提倡“仁德”、“礼治”等道德观念,从《论语》书中,很少见到孔子谈论怪异、暴力、变乱、鬼神,如他“敬鬼神而远之”等。
  示例:子不语~,非不语也,盖有未易语者耳。(宋·周密《齐东野语》卷十二)
  语法:联合式;作定语;指关于怪异、勇力、叛乱、鬼神之事
  “子不语怪力乱神”一句。历来都断为“子不语怪、力、乱、神。”而译为“孔子不谈论怪异、勇力、叛乱和鬼神。”这似乎已成定论。其实颇有可议。
  传统的解释与上下文不能连贯。以笔者愚见,《论语》一书,并非杂乱无章。《述而》一章,重在记述孔子学而不厌的治学精神。从“叶公问孔子”至“其不善者而改之”,原文应是一段:
  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子不语,怪力乱神。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译文应是:叶公向子路问孔子的为人,子路没有回答出来。孔子知道后说:“你为什么不说:他的为人,是用功学习时便忘记吃饭,以至于快乐得忘记了忧愁,不知道衰老即将到来。”夫子又说:“其实,我并不是生来就有知识的人,而是爱好古代文化,勤奋敏捷去求取知识的人。”说到这里,夫子停止不说了,好像是生怕分心用力影响了凝神思考。过了一会儿,夫子才说:“如果一行人中只有三个人,那么,其中必定有一个人可以做我的老师。我选择他的长处加以学习,我看到他的缺点也是我也有的,就加以改正。”
  如此解释,文通字顺,语意连贯,符合孔子之为人。而不应该讲这段文字分成各自独立并无关联的四段话。
  《论语》中,多有记载说话人动作表情语句的例证,“子不语”就是其中之一。《论语》诚然是语录体。但是重在记言的同时,也以极为简洁的词语记述说话人的动作表情。这在《论语》中并非罕见。《八佾》记弟子向孔子“问褅之说”(亦即请教褅祭知识)时,“子曰:‘不知也。知其说者之于天下也,其如示诸斯乎?’指其掌。”“指其掌”,就是记述孔子说话的动作神态。因此,当孔子与子路谈论学而不厌的治学精神时,沉思不语,以“子不语”概括,并非特例。
  “怪力乱神”之“怪”,此为动词,而非名词,意谓责怪、疑惑、惟恐。《淮南子.说林训》:“知者不怪”。《注》曰:“怪,惑也。”而“怪力乱神”之“力”,指力气、力量、功夫,是名词,却不是“勇力”。这在《论语》中,亦非罕见。《宪问》:“子曰: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子曰:‘骥不称其力,称其德也。’”“怪力乱神”中之“乱”,动词,指扰乱、搅乱、迷惑,如《荀子.解蔽》:“酒乱其神也。”“怪力乱神”中的“神”,是指“神志”“精神”,不是鬼神。《荀子.天论》:“形具而神生”。《淮南子.原道训》:“耳目非去之也,然而不能应者何也?神失其守也。”都是把“神”解释为“精神”而非“鬼神”的。
  要之,笔者认为,“子不语怪力乱神”七字,应该是“子不语,怪力乱神。”亦即“孔子不说话了,惟恐用力分散影响集中精神。”
  [1]
  漫画:怪力乱神
  【作者】 志水明
  是人?是神?是妖?怪童向天怒吼「我是谁!!」 公历167年;后汉末期,即是临近三国志时代的中国,有一个叫鳏的少年突然出现。他有一种异于常人力量,还将妖怪当做日常食粮。连他也想知道自己究竟是甚么人…鳏为了讨代与天为敌的东西而远行。以新视点去捕捉三国志的世界,真正的中国传奇动作漫画,向着天际傲翔!
全部回答
  • 1楼网友:不甚了了
  • 2021-04-01 23:28
永仪?就是说力气很大啦……具体有多大?为什么不去旧地狱体验一下呢?
我要举报
如以上回答内容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点此我要举报以上问答信息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